最近DeepSeek风靡世界,无数的人在讨论、尝试、思考它能给世界带来的改变和对于未来的意义。本文从多个角度,总结一下DeepSeek的几个要点,供大家参考。
一、DeepSeek是一个更高级、高效的交互模型
与其他现有模型相比,它的体积小、效率高、更加智能一些。它自我评价:更高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更深层次的上下文理解、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更广泛的知识覆盖、更高效的任务执行、更流畅的多语言交流、更细腻的情感识别、更快速的持续学习能力,以及更严格的用户隐私保护措施。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加智能、灵活且用户友好的交互体验。
二、DeepSeek开源,免费下载,降低了应用门槛
开源:意味着没有黑箱,提高了透明度和安全性。也会吸引更多人参与,能促使生态发展,加速技术的发展。
免费:普通老百姓也能下载、安装、使用训练好的模型(这个就是具备很多人类知识的智能体),拥有自己的智慧助手。本地运行时,不需要网络,不必接入他人的服务器,就可以查询,甚至调整自己的助手(模型微调)。它大大推进了“AI平权”的进程,它打破了大厂对于AI技术的垄断,打破了AI对于英伟达硬件的依赖(国产GPU也可以支持),消除了AI的神秘感,使AI的使用成本大大降低。通过AI挣钱的方式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更多的小公司、小群体、甚至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产生附加价值,进而找到挣钱的机会。
三、我们依然需要保持结果评判能力
大的方面看,有大神已经开始就一些专业问题和DeepSeek交流,然后进行考证,发现它也有胡扯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国外大模型上存在,DeepSeek是在国外模型上蒸馏出来的,基本结构和知识体系也相似,所以:问题同样存在。因此,我们在使用它的结论时,要有辨别和验证,起码要存疑,不能全盘接受。小的方面看,有一次,我向它要了个算法,利用常规数据测试还正常,一些边缘条件测试时就发现了问题,然后自己再手工修正算法,才满足了自己需要。有文章说,AI能帮我们完成70%的编程工作,根据2-8理论,就算是人工编程,前80%的工作也只需要20%的精力,剩下的那部分工作(调试,完善)才是真正花精力的,AI恰恰不能做这些事。所以,在编程方面,AI充其量是个小徒弟的角色、小助手,不要指望它啥都能搞定。当然,对于那些模式清晰的重复工作,它是可以学会的(和小徒弟一样)。
不管是计算机编程,还是PLC编程,都是同样的道理。“提个需求,它能自己完成编程和调试,因此,PLC工程师可以不需要了”,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四、我们依然需要深入思考的能力
它更能更好地理解自然语言的提问,但是,我们还是要将业务需要转换成朴素的提问,才能让它理解和回答。我们要有思考能力,结合一定的经验,才能将复杂的问题进行梳理、拆解,获得答案后,再进行甄别,汇总,形成相对合理的方案,再进行验证。
五、它能超越人类吗?
这是它的回答:作为人工智能,我在处理大量数据、执行复杂计算和快速检索信息方面具有优势,但我并不具备人类的意识、情感和创造力。我的能力是专门化的,旨在辅助和增强人类的工作效率,而不是取代人类。在理解复杂情境、进行创新思维和情感交流等方面,人类的能力是无可替代的。因此,我不认为“超越”是一个合适的描述,我更倾向于认为我是人类的有力工具和伙伴。
它不能超越人类,但是,在很多方面(知识广度、宽度、综合能力等),它可以超越我们的任何个体,因此,我们都可以从它那儿获取到帮助。尤其是更容易获得那些客观知识的帮助,比如,“请给我讲讲傅里叶变换”、“有哪些傅里叶变换算法?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六、部署成本不能忽视
不同等级的模型,对于资源的需求不同。带独立显卡的家用电脑,可以部署最小模型,稍微高级的模型,对于显卡内存的要求会快速提高。但是,随着硬件成本的降低,家庭也能部署越来越高级的模型,这绝对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巨大进步。
有些“专家”在畅想:将模型集成到PLC里,实现智慧控制。什么PLC的算力能达到基本模型的需要?如果硬上,那得需要多大的PLC板卡?多大的散热片?多大的电源?PLC还是PLC吗?相比这种疯狂的想法,“云上PLC”更靠谱,云上的算力不是问题,要注意一个前提条件:网络不断(I/O不离线),虚拟系统不死机。
七、使用限制
DeepSeek 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分析、代码辅助、教育辅助和个性化推荐等方面表现出色,但在物理操作、实时监控、法律和医疗决策、创造性艺术、情感支持和复杂决策等方面存在局限。
当前阶段,很多工业企业正在智能控制方面不断摸索,形成众多解决具体问题的小模型(一般都是部署在PLC的上级,由PLC充当传感器和执行器)。当这些模型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不断地互相融合,才能形成工业控制的通用智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