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产业动态 > 信息详情

变频器行业技术前辈的传奇之路

发布日期:2016-02-26 来源:网络转载作者:网络

衍生:风电、光伏和轨道交通

新风光的变频变流技术在2008年应用在风电和光伏领域,而考虑到光伏电站如果单纯依靠光伏变流器本身功能,低电压穿越能力较弱,可能对电网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2006年,新风光成立SVG(Staticvargenerator无功补偿装置)项目组,潜心研发SVG系统,保证系统的可靠和稳定运行。2008年3月,风电、光伏SVG设备正式推向市场。

而与中科院的成功合作不止为新风光赢得了荣耀,还衍生出了目前该公司另一个拳头产品。在电磁轴承放大器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电路机轴承转速极快,常规方式损耗太大,所以需要悬浮起来,需要精度特别高的磁悬浮控制器,这也是日后新风光研发出轨道交通制动能量吸收装置的技术与理论基础。

在地铁减速进站时将列车的动能转化为电能,轨道交通制动能量吸收装置是将这部分能力加以回收利用,回馈到电网;该设备以前也是全部从国外进口的。由于需要技术水平和精密程度非常之高,国外专家曾断言中国自己造不出再生制动能力吸收逆变装置。但如果他知道他这句话会给他们带来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话,不知道会不会连抽自己嘴巴。

被刺痛的胡顺全带队进行相关研发,甚至连续三个月都在实验室过夜。目前北京地铁9号线、10号线、14线、6、7号线部分站点和重庆的全部轻轨和地铁线路都已经开始应用,每台机器每天回馈电能约1500多度,以商业电价1元/度计算,每年节约50余万元。目前该产品已经通过欧盟CE认证,随时准备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SVG行业洗牌:回归理性

SVG在光伏电站起的作用相当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分辨正常的无功需求,低电压穿越、甚至零电压穿越等不同情况,而当系统发生问题的时候,SVG能够迅速响应并解决,补无功、稳电压、使上网的电能质量达标。好的SVG应具备响应速度快、补偿精度高、补偿安全、占地面积小,维护成本低等特点。

2015年新风光提供配套的光伏项目装机容量达到了3.528GW,签单增长近30%。国内知名光伏企业保利协鑫,中利腾晖,海润光伏,追日电气,英利光伏,山东力诺新能源等等均是新风光SVG的忠实客户。好的产品,稳定的品质,贴心的售后服务赢得了客户的好评。协鑫集成15年选定新风光为唯一供应商就是很好的证明,新风光也没有辜负客户的信任与期望。

“虽然SVG占光伏电站初始投资成本比重很小,只占到不足1%,但SVG对于整个电站的安全可靠连续运行至关重要,作用却非常大,电网各级调度对系统的协调控制就是通过调节SVG的工作状态进行的。一个可靠稳定的无功支撑也是整个电网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胡顺全说,“但此前很多企业选择SVG的时候不够理性,产品质量鱼龙混杂,后期运行不稳定的产品对客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较为混乱的市场也给客户造成很多误导。”

一则喜忧参半的消息是市场正在洗牌。据新风光统计:2014年参与光伏电站SVG招标企业多达88家,能做出合格产品的不超过20家;而2015年参与投标的企业已经不足10家,一些企业离开了这个领域,另外还有一部分走代工路线。胡顺全认为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有两点:被淘汰出局的企业要么是产品不成熟,售后服务成本太高,产品质量问题导致市场萎缩;要么是市场竞争太激烈,生产达不到一定规模,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无竞争优势。

对此,新风光选择通过大规模技术革新实现产品持续升级,采用高耐压器件,新结构,新拓扑,新材料,新工艺将设备的功率密度提升,进一步优化结构,推出大功率水冷产品,高海拔(3500m以上)产品,近海以海上平台产品,高防护等级的产品,同时提供产品质量,尽可能减少售后服务所产生的费用,将技术革新带来的实惠让利给市场与客户。

新风光在技术革新的同时,也高度重视自主研发的成果保护,针对SVG产品核心技术,控制电路,软件著作,设备外观等申请多项专利,使用法律武器对自主知识产权实施保护,杜绝一些企业恶意窃取专利技术和模仿仿造。

“SVG是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装备之一,也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构成环节,暂不说新能源蓬勃发展的当下,国家对电网建设力度逐渐加强,特别是对配电网改造,农网改造更是不断追加投资,未来电力系统的需求应是SVG的主战场。”胡顺全说:“随着电力系统建设深入,SVG也会不断的推陈出新,特别是功能上,增加谐波治理,有功平滑,治理负序电流,三相不平衡等功能势在必行,新风光为了能够在未来电网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企业价值,我们不会停下创新的脚步,我们会持续不断的提供更稳定,更可靠,更实用,更先进的电力装备,提供更加贴心的电力装备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

TAG: 变频器 光伏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国产智慧工厂亮相 实践中国制造2025

下一篇:新松制造升级 助力中国机器人产业驶入“快车道”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