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积累几乎为零,技术积累是目前互联公司最为短缺的,而这一点并不是招募几位传统汽车领域的高管就能解决的。
2、无法缩短的研发周期,这一点必须面对现实,在传统汽车行业,一款新车的开发,少则3~5多则上10年,并非现在手机等快消电子产品的迭代和更新速度可比,这种慢工出细活的行业规则下,所要付出的是更长的烧钱周期。
3、这也是最为致命的一点,目前在汽车行业,并没有像传统IT产业一样的一套成熟的代工模式。相反,制造工厂和地盘结构等部分本身就是传统汽车厂商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这并不会因为简单的代工可以解决。另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国内互联网公司牵手合作的一批汽车厂商,大都是国内厂商,本身在技术积累与海外品牌也有很大差距。
互联网公司的高调叫喊,出尽风头的时候,传统厂商也发来了激烈的回应。
以国内厂商代表为例,今年初,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面对来自一位证券界人士问题“互联网会颠覆传统汽车行业么?”时,王传福回答说:这只是一个概念和炒作而已……互联网自己的硬件设备都改变不了,怎么能改变汽车的设备呢?至于互联网怎么把车造出来,那都是玩笑。
更为犀利的是上周末,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的一番话:现在宣称要造汽车的企业名单拉得已经越来越长了,大家都说要造汽车,而且都说不造普通的汽车了,要造最新技术的互联网+汽车。有些企业有了一些概念,就以为自己就是苹果公司了,马上找富士康,“给我造车吧”,这样的企业还不少。中国企业通常是像文化大革命、大跃进一样一窝蜂,有些也善于炒作,这种炒作能够在混乱当中窃取利益,最后拍拍屁股不知道结局怎么样。
在眼花缭乱的互联网概念汽车中,需要看清的一点是,参与公司的最终利益诉求是什么。
比如在智能硬件领域,2013念,BAT里面,百度是最积极的,智能手环、体重秤、血压仪、眼镜,甚至智能自行车一个没落下,最终落地能够走向消费市场的几乎没有,对百度来说,是很难脱离其互联网服务和搜索主线的,参与到智能硬件的热点更多的是抓住一个新的服务、搜索和数据入口而已,同样,在汽车领域,也是怀着这样五花八门的诉求。
比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参与其中,同样是看中的汽车这个未来大号智能设备的入口位置。汽车之家的优势不过是大量的精准消费用户,所以和长安玩起了所谓的用户参与制造的汽车;博泰不过是在车载服务方面有相关积累,以此放大。
通过各自的优势与汽车产业关联,再吹一个漂亮的互联网汽车概念泡泡。虽然各自的优势点不同,但终极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在这个收到资本的吹捧,让这个故事能够变现。但也许汽车这个气泡更容易吹破,而等不到变现,因为其需要持续投入的时间比手机和其它智能硬件都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