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甚至创业团队开始站出来宣称参与汽车制造。
但比较可悲的是,目前并没有哪一家互联网公司真正制造出来智能汽车;即便是像特斯拉这样异军突起的代表,也至少经历了十年的生死涅盘。
其实互联网公司参与到传统硬件领域的制造环节,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比较典型的当然是手机了,以小米、360、乐视为代表,但真正被市场完全接受,也经过了4~5年的时间,而且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手机生产制造的ODM、OEM环节已经非常成熟。
另一个引起互联网公司膨胀的理由是,再互联网公司占得手机市场一席之地之后,一大波智能家居产品、智能穿戴产品以及路由器产品,陆陆续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正与互联网公司产生强关联,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认为只要有钱和想法,没有什么是不可实现的。再加上谷歌自动驾驶汽车、特斯拉智能汽车的概念影响,一大波国内互联网公司参与到其中。
通常每一个鼓吹者自己要参与到这场造车运动中的互联网公司,都会先先对未来汽车进行一番自己的设想,不求能否实现,只求能博人眼球。
而且这些吹牛的招数也比较简单,无非这几招:
1、绑上国际大咖自抬升价
为了宣传其造车计划和概念汽车ProjectN,博泰汽车董事长应宜伦搬出了迪斯尼动画超能陆战队的大白之父、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学院和人机交互学院的克里斯·阿特克森(ChrisAtkeson)教授为其背书。声称联合其对ProjectN进行了智能化的打造,给机器赋予人性化的情感,为用户带来“像大白一样懂你”的移动体验。
刚离职创业不久的原奇虎360副总裁沈海寅是少数以创业团队的方式参与到互联网造车大军的代表,针对参与其中的切入点,沈海寅的说法是:想要用互联网思维造一辆中国的特斯拉。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直接对标特斯拉在这样一句平淡的回答中,不免渗出几分寒气。
2、与传统厂商公开示好
为了让每个故事更有说服力,每一家号称要造车的互联网公司和团队还会找来一家传统厂商背书,让围观者更能相信,这件事的可靠性。
比如汽车之家与长安汽车的战略合作、乐视与北汽的深度的合作、博泰则是拉上了奇瑞一起,等等诸如此类。
3、畅想一个无比科幻的场景
关于汽车的未来,很多这些参与的互联网公司都会畅想一个非常科幻的未来。
但其实基于此的基本概念,绝大部分都是已经被谷歌、特斯拉、奔驰、奥迪这些不同领域的公司设想并已经实现,比如谷歌的自动驾驶系统、特斯拉对互联网和新能源已经炉火纯青的运用,以及奔驰奥迪这类传统大厂在营造汽车未来豪华感和舒适感上的设想等等。
4、谁都是全球首家/第一
国内互联网公司还有一点大言不惭的是,很容易将“全球首个”、“全球第一辆”这样的描述挂在嘴边。
乐视的“超级”二字更是格外好用,但凡一个产品,冠以“超级”、“闭环生态”、“生态化反”等字眼,顿时就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这一招已经在电视、手机上验证,同样,汽车也不例外。
比如博泰汽车描述的概念车造型:车体由一种类似玻璃的介质(碳纤维+镁铝合金)组成、配有眼球虹膜识别技术、当车主走近,它就可以通过人体生理特征识别车主;驾驶舱内,方向盘可根据不同的驾驶模式自动收缩或伸出;收缩后,原方向盘位置被整块液晶显示屏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