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企业信息 > 信息详情

2025《财富》榜单新晋企业—中控技术,面向“人工智能+”呈现的工业AI“中国答卷”

发布日期:2025-09-09 来源:财富FORTUNE作者:网络
 
  1993年的中国工业舞台上,西门子、ABB等国际巨头正牢牢掌控着工业自动化的命脉——DCS(集散控制系统)市场被霍尼韦尔、横河电机等国外品牌垄断,国内工厂的生产安全如同悬着一把“洋钥匙”。这一年,30岁的褚健做出了一个改变行业格局的决定:放弃稳妥的国外产品代理,在实验室里创办了中控技术的前身,目标直指“打造中国的霍尼韦尔”。这位科学家在创业初期留下的那句“要么辉煌成功,要么彻底失败回家”,不仅刻下了一家企业的起点,更埋下了中国工业智能化觉醒的种子。
 
  于是,中控技术用30余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基因进化”。如果说创立初期自主研发的DCS系统是扎入工业土壤的“主根”,那么如今的工业AI平台就是从这根系上自然生长的“智慧枝桠”。
 
  不同于互联网企业的技术跳跃,中控的每一步转型都带着工业现场的泥土气息:从打破垄断的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系统,到2005年主导制定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首个国际标准EPA实时以太网技术,再到2024年发布全球首款流程工业时间序列大模型TPT(Time-series Pre-trained Transformer),这些突破背后是“老板就是老师,同事就是同学”的学院文化传承,是3.7万家企业数据积累的厚积薄发,更是“让工业更智能,让客户更成功”的初心坚守。当连续十四年蝉联国内DCS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成绩单,与TPT大模型落地110个工业项目的实践案例放在一起,人们看到的不是技术冒进,而是一棵深扎工业土壤的大树,在自动化的“树干”上自然生长出AI的“新枝”。
 

 
  2025年《财富》科技50强榜单揭晓时,中控技术的名字格外耀眼。这家从实验室走出的企业,不仅将中国自动化企业在全球的排名第一次从2023年的第44位跃升至前十,更在流程工业领域实现了对霍尼韦尔等老牌巨头的技术反超。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中国工业从“制造”到“智造”的缩影:当其他企业追逐风口时,中控技术选择在工业软件领域默默耕耘,自主研发出APC、APEX、RTO、AAS等几十类核心产品;当AI概念喧嚣时,它坚持“工业AI不是替代人,而是加速人的成长”,让技术真正扎根在实际生产当中。
 
  为何是中控——解密《财富》中国科技50强背后的“智造密码”
 
  当2025年《财富》中国科技50强榜单将评价标准从“数量指标”转向“技术话语权、产业链关键性、创新可持续性”这些质量维度时,中控技术的入选早已埋下伏笔。这家从实验室走出的工业AI企业,用30多年时间在技术基因、市场韧性与社会温度三个维度构建起独特的“智造密码”,让中国工业自动化从“跟跑者”蜕变为规则制定者。
 
  从“工业神经”到“智慧大脑”,技术基因的三十年破壁
 
  中控的技术进化可以说是“工业神经系统的三次升级”:“DCS解决设备控制的‘脊髓反射’,自动化解决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神经传导’,AI则实现决策优化的‘大脑思考’。”这一轨迹的起点,藏着一段打破垄断的热血往事。
 
  1993年,当国内石化巨头的控制室里还全是霍尼韦尔、横河电机的进口DCS系统时,中控技术的团队在实验室里组装出第一台国产DCS—SUPCON JX-100。当时国外品牌以“核心算法保密”为由拒绝技术转让,连培训都要收取天价费用。首台国产DCS的诞生,为中国企业大幅减少了控制系统的投资预算,更在巨化的腈纶装置上成功应用,彻底终结了“中国工业控制必须依赖进口”的时代。
 
  这段技术突围的基因延续至今。如今的中控已构建起“全栈技术闭环”:牵头制定了多项国际、国家标准,其研发投入强度远超行业水平。这种“啃硬骨头”的技术定力,让中控在工业AI时代再次领跑。
 
  3.7万家企业的信任清单,市场韧性的全球化答卷
 
  在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巨型炼化厂区,中控的“Plantbot”防爆巡检机器人正沿着红色警戒线滑行。它搭载的“五维一体检测技术”能同时识别气体泄漏、温度异常、设备异响、管道腐蚀和阀门状态,替代人工完成85%的高风险巡检任务。这个被业内称为“沙漠钢铁侠”的项目,只是中控“3.7万家企业信任清单”上的一个缩影。
 
  防爆轮式巡检机器人
 
  这份清单的背后,是市场对“中国智造”的硬核认可。从浙石化的巨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到宁德时代的电池材料产线,每一套中控技术的DCS背后都是无数个工业数据I/O点的实时守护。
 
  全球化则是韧性的另一个注脚。2024年,中控技术海外收入同比增长118%。海外业务获多项突破,在沙特中标全球最大海水淡化项目控制系统,为瑞士Holcim交付首套无线温振监测系统,在瑞典实现通用控制系统UCS产品Nyx海外首单突破。为强化全球协同,2024年度,公司在新加坡、沙特阿拉伯、哈萨克斯坦、加拿大、日本等国家设立分子公司,海外团队扩至近300人,新增泰国、加拿大等5家海外5S店,与沙特阿美、印尼国家石油等顶级客户签订网络安全、机器人等多领域订单。
 

 
  AI+绿色制造,让工业有温度的“减碳方程式”
 
  工业AI的社会价值,往往藏在这些具体而微的改变里。通过TPT大模型的工艺参数优化,某氯碱厂的电解槽电流效率提升0.8%,一年多产烧碱1.2万吨;在建材行业,AI能耗优化系统让水泥窑的吨熟料煤耗下降2.3kg,相当于每条产线年减碳5600吨。这些改变并非实验室里的理论数据,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业减碳方程式”:当AI算法与10万套控制系统产生化学反应,每1%的能耗下降都意味着数十万吨的碳排放减少。
 
  这种温度还体现在高风险场景的“生命守护”上。中控人形机器人“领航者2号NAVIAI”在某石化实验室替代人工完成85%的有毒气体检测操作,单台设备年运维成本降低400万元的同时,更让工人远离了爆炸风险。正如《财富》榜单评价标准从“数量指标”转向“质量指标”,中控用技术证明:真正的工业进步,既要让生产线更聪明,也要让劳动者更安全。
 
  人形机器人 “领航者2号”NAVIAI
 
  TPT 2新品全球首发,让工业AI走进“年轻一代的日常”
 
  凌晨三点的中控技术实验室,95后产品经理小林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突然抓起桌上的马克杯:“再模拟一次!就用那个刚入职半年的操作员习惯——他昨天说‘反应釜温度有点飘’,咱们得让TPT 2听懂这种‘人话’。”
 

 
  这种“场景模拟马拉松”,只是中控技术工业AI团队为TPT 2落地做的适配场景之一。8月28日,中控技术面向全球首发的流程工业时间序列大模型TPT 2,正试图用“AI平权”的理念,让工业场景里的年轻一代告别“背术语、翻手册等专家”的传统工作模式——就像智能手机颠覆功能机时代那样,重新定义人与工业AI的交互方式。
 
  让AI说“人话”,把复杂留给代码,把直觉留给人
 
  “以前调参数像考英语六级,得背‘PID控制器参数自整定’这种专业术语,现在输入‘反应釜温度有点波动’,TPT 2直接弹出优化方案。”这是某化工企业95后操作员的真实体验。在传统工业软件里,类似的操作需要手动输入“温度偏差±2℃、升温时间600s”等专业参数,而TPT 2的交互逻辑源于团队对大量生产岗位人员的调研,其自然语言交互功能,让“直觉式操作”成为可能。
 
  30年经验“打包成专家单元”,让老师傅的智慧“活”在屏幕里
 
  “电解槽电压又波动了?”某氯碱厂的技术员曾对着屏幕手足无措,直到他在TPT 2上调用了“电解槽优化Agent”。这个被团队称为“经验胶囊”的功能,背后是TPT 2所采用的混合专家模型(MoE)架构的重大创新。该模型首次将中控技术30余年服务工业企业所积累的专家经验、控制算法、运维策略与工艺优化知识,系统拆解并封装为数千个高度专业化的“专家单元”——从“反应釜结垢处理”到“精馏塔能效提升”,每个单元都如同一位“永不退休的老师傅”,既保留了实际场景中的机理认知,也杜绝了模型幻觉问题。TPT 2的核心目标并非替代人力经验,而是让知识真正流动起来:以往老师傅的笔记锁在抽屉中,如今普通员工无需掌握代码或模型,只需用日常语言描述需求,系统即可自动完成“意图识别—能力匹配—方案生成”的全流程,甚至提供“为什么这样调整”的机理分析。这不仅实现了对装置运行的精准预测和机理与数据的深度融合,更彻底改变了传统依赖跨领域专家协同、普通员工只能“旁观”的局面,体现出显著的先进性、可靠性与首创性。
 
  这种“经验活化”在多个行业已显成效:某石化企业新人通过调用“乙烯装置操作优化智能体Agent”,将单炉乙烯收率提高0.373%;正如一位老工程师的感叹:“现在年轻人不用熬十年才能‘出师’了,AI把我们走过的弯路,都变成了他们的‘快捷键’”。
 
  工业数据的“天气预报员”,当机理遇上AI,毫秒级响应“生死时速”
 
  “就像天气预报能提前预测台风,TPT 2能提前数小时预警设备异常。”这是工业AI算法研发负责人王宽心对“时间序列建模”的通俗解释。在工业场景中,这种“预测能力”往往意味着质的结界——某石化装置曾因换热器泄漏导致停产,损失超千万元,而TPT 2在测试中已能通过振动频率、温度梯度等数据,提前预警类似故障。
 
  更令人振奋的是“实时响应”带来的效率革命。传统石化装置切换油品时,需要7小时的“盲调期”,而TPT 2通过实时分析进料组分、反应温度等数据,将这一时间压缩了2小时。工业场景里,时间就是金钱,更是安全。某炼油厂用TPT 2优化后,每年仅油品切换环节就能多产1.2万吨合格产品,相当于多建了一条小型生产线。
 
  当95后遇上工业AI,一场“双向奔赴”的革命
 
  “我们不是在做一款软件,而是在重构工业的‘代际对话’。”张惠泽的这句话,或许道出了TPT 2的真正价值。当年轻团队为了“让AI理解00后操作员的网络用语”而建立“工业黑话库”时,当老师傅们主动请教“怎么让Agent记住我的独门诀窍”时,工业AI不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成为连接经验与创新的桥梁。
 
  在中控技术时间序列大模型TPT 2全球首发的石化、化工分论坛的产品代教环节,中国石油、万华化学等巨头的工程师们现场试用“用对话调参数和下指令”——这些曾被视为“天方夜谭”的场景,正在成为年轻一代工业人的“日常”。或许,未来的工厂里,最厉害的“老师傅”可能是个AI数字人,最年轻的操作员也能调出最优方案。这大概就是我们理解的“AI平权”——不是谁替代谁,而是让每个年轻人都能站在AI的肩膀上,把工业的未来,变成他们熟悉的样子。
 
  从“中国智造”到“全球智变”,中控的下一个30年
 
  当褚健说出“We are on the way to Industrial AI”时,中控技术在时光里完成了一场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接力。这颗当初埋下的科技种子,如今已长成能与欧美巨头抗衡的自主知识产权大树——中控技术从科创板上市(证券代码688777.SH)到全球布局50多个国家的服务网络,从打破DCS跨国垄断到工业AI最强大脑走进沙特阿美、巴斯夫、壳牌的工厂,“传承与突破”的故事正在被年轻工程师续写。他们带着TPT 2在冶金车间调试算法,让老工厂焕发新生,就像当年中控技术的初创团队带着DCS系统敲开化工企业的大门。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国方案正以“标准输出”的姿态改写全球工业规则。就像SUPCON(Super Control)所蕴含的“超级控制”愿景,未来的中控技术,要成为工业AI全球领先企业,用AI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下一个三十年,不仅有技术的突破,更有温度的传承。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衡阳市与海克斯康达成战略合作,政企聚力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新品发布】ZM8620系列LPWAN远距离通讯模组全新上线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