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报道,上海知名人形机器人独角兽达闼机器人,已深陷资金链危机。上海总部及北京、深圳等分支机构数百名员工陷入长达一年的欠薪维权纠纷,多地办公场所陷入停摆。
媒体现场调查显示,达闼位于广州黄埔区的分公司已大门紧闭,内部空置多日且水电供应中断;上海总部办公区同样人去楼空,物业方证实有租金拖欠问题;更有知情人士透露,公司董事长办公室已被中介挂牌出租。
另外据员工透露,自2024年1月起,公司陆续拖欠薪资,并采用“万元以上工资折半发放”等临时方案拖延,最终演变为全面停薪、停缴社保,员工被迫签署分期支付协议却分文未获。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3月17日,达闼机器人与厦门松霖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在厦门,刚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松霖机器人是A股上市公司松霖科技旗下专注于机器人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当时,达闼机器人副总裁杨光华、松霖机器人负责人韩锋钢等还共同出席了此次签约仪式。
没想到这才半个月就被爆出停摆危机。
达闼回应:遇到挑战,会稳步前行
针对陷入停摆危机的消息,达闼机器人对外作出了回应,同时向外界披露了相应的财务数据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情况。
从其披露的信息来看,在营收方面,2024年达闼机器人实现了约6亿元的营收成绩,而2025年,待签约以及新签订单的金额预计处于2亿至3亿元的区间范围。虽然在短期内,公司遭遇到了资金流动性方面的挑战,不过它依然坚定地在机场服务、医疗辅助等诸多领域持续完成商用交付工作,旨在为将来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积攒宝贵经验。
达闼机器人还提到,2024年之时,面对全球科创融资环境愈发收紧以及美元资本撤离所带来的压力,公司果断启动了战略调整举措。过去的这一年里,通过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并整合各类资源,达闼机器人的运营效能得到了优化,研发与交付的效率也得以提升,有力地确保了核心项目能够稳步持续推进。与此同时,公司将资源集中起来,重点聚焦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在智能制造、银发经济、商务服务这三大场景中深耕细作,以此加速机器人实现规模化商用落地的进程。
在技术研发方面,达闼机器人取得了颇为显著的进展。当前,公司所推出的全球首款58关节人形机器人Ginger2.0已经收获了千万元的订单,成绩亮眼。而另一款68关节双足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工作也在顺利开展当中,按照计划,预计在2025年底将会进入试商用阶段。除此之外,公司自主研发的“海睿云端大脑”成功地与DeepSeek完成了深度融合,进而实现了机器人在全场景下的智能化升级,为机器人性能提升筑牢了技术根基。
在战略合作层面,达闼机器人同样实现了突破。2025年2月,该公司与国华就双方在香港成立合资公司一事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其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开拓人形机器人操作系统的民用产品市场,进一步拓展业务版图。而且在2025年初,天津市津南区还与达闼机器人等相关企业共同签署了投资落地协议,这一举措对于推动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升级都有着积极且重要的意义。
从技术布局角度来讲,达闼机器人已经构建起了包含4.5亿行代码的开源生态,在系统层面斩获了2000余项专利,从战略层面完成了“云 - 网 - 端”全栈技术布局,并且攻克了人形机器人云端大脑操作系统、智能柔性关节、灵巧手等一系列核心技术,技术实力不容小觑。
尽管当下外部环境复杂,挑战重重,但达闼机器人在回应中仍旧表示,公司会一直在“行业寒冬中稳步前行”。未来,达闼机器人将持之以恒地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朝着商业化落地的方向迈进,同时积极去探寻更多的应用场景,力求为整个行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助力行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