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机器人制造企业伯朗特之前,记者脑海里关于机器换人的一切设想都是很高大上的,但伯朗特董事长尹荣造却自称公司是“屌丝”。
尹荣造说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中国制造业升级需要面临的现实是中小企业占比高达80%,机器换人不是媒体宣扬的那么高大上,我们要看到我们的市场根基在哪里。”
的确,中国机器换人的主要需求来源不是美的、格力等大型企业,而是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然而,国内中小企业面临的现状却是:大多缺乏资金,不懂技术,盲目跟风,只注重眼前利益。鉴于这些因素,中国式制造业升级之路并不好走。
据了解,注塑机械手市场均价为2万~3万元。但广州一家机械手制造厂商却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们生产的注塑机械手最低价格8000多元,其他机械手产品也低于行业均价1万~2万元。
虽然该公司内部人士称,目前公司还处于市场开拓阶段,并未盈利。但试问,如此低价的机械手哪个企业敢用?如果只有一些缺少资金的中小企业使用,这对推动国内制造业升级又能起到多大作用?
也有采访对象提到,部分低端本体制造企业甚至单纯引进一些国外机器人,将其拆解后换上国产的零部件,然后重新组装,再贴上自己的品牌就销往市场了。只简单地复制外形,连参数也懒得作任何修改,甚至公司技术人员完全不懂参数。
李进科告诉记者,国内400多家机器人企业中,本体制造厂商不到30家,其中有四五家企业存在上述情形。
客户一下单,工厂生产线就能接到订单信息并自动生产,生产完成后依托物流系统马上送达消费者手中——这是我们脑海里对工业4.0的想象,但要实现这一愿景,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少采访对象向记者介绍,目前中国的制造升级还停留在单机水平。只从单工序上尝试,并未从整体角度考虑自动化。“如果不考虑生产线的柔性,就没有必要用机器人了,专机的速度远高于机器人。”某数控系统研发公司的员工说。她举例称,比如装饮料,用机器人装箱就太慢了,10台机器人也比不上一台装箱机。所谓柔性,是指同一条生产线装很多机械手,只要变动控制程序便可生产不同的产品。
但柔性生产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有关,“我国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德国提出工业4.0,他们已经做到了3.0的程度,而我们才到
2.0。”李进科表示。
拓斯达品牌总监徐双彪指出,从客户下订单到产品生产出来,只有将整个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打通了,才能实现工业4.0,我国目前还存在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