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则显示了风力发电的占比情况:201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为1.2万亿千瓦时,占到全部发电的22%,其中,风电发电量为1500多亿千瓦时。
随着风电装机容量地不断提升,风电产业的优化发展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风电地位逐步上升 有望担主力重任
国家能源局有关人士表示,“十三五”期间,风电有望逐步改变当前被视作“替代能源”的地位,上升为未来扛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主体的地位。目前,风电已经超越核电,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电源。
中国节能协会相关专家向记者表示,在当前的京津冀雾霾治理方案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提高清洁能源的替代作用,到2017年,京津唐电网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占电力消费总量比重将提高到15%。而当前这一比例却仅为4%,其中风电贡献了八成比重。因此,要实现15%的既定目标,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风电。
根据此前规划,“十三五”期间,国内风电新增装机将达1亿千瓦,年均新增规模达2000万千瓦,其中,“三北”大风电基地5年内新增装机6000万千瓦,中东部中低风速资源区新增装机3000万千瓦,海上风电新增装机1000万千瓦。
按照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要重点规划建设酒泉、内蒙古西部、内蒙古东部、冀北、吉林、黑龙江、山东、哈密、江苏等9个大型现代风电基地以及配套送出工程。以南方和中东部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分散式风电,稳步发展海上风电。到2020年,实现我国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风电与煤电上网电价相当。
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理事长杨校生预测,今年风电行业延续整体回暖形势。全国风电装机及并网情况增长较快。风电项目核准、设备招标和开工建设规模都有较大增加。
布局尚需优化 分散式风电亟待崛起
2014年底,国家发改委宣布下调陆上风电上网标杆电价,将第一类、二类、三类资源区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每千瓦时下调2分钱,调整后的上网电价分别为每千瓦时0.49元、0.52元和0.56元。第四类风资源区价格维持不变,仍为0.61元。
资料显示,2009年制定上网标杆电价时,每千瓦风电造价超过1万元,而现在一些企业的装机成本只有6000元左右。除了成本下降等客观因素,陆上风电电价调整传达出更深层的意思是,合理引导风电投资,这也体现了电价调整与产业战略调整的密切配合。具体而言,就是控制风电大基地装机节奏,支持风能资源不太丰富的中东部地区发展低风速风电场,倡导分散式开发。
中国电科院新能源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告诉记者,低风速风电一般是指风速在6-8米/秒之间的弱风区。就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可利用的低风速资源面积约占全国风能资源区的68%。更为关键的是,低风速区相比“三北”地区更接近电网负荷的受端地区,将很少受到“弃风”困扰,机组基本都可满发,这就能保证项目的稳定投资收益率。
而根据国家能源局方面透露的信息来看,“三北”地区受电网外送等因素制约,弃风问题突出。2015年“三北”地区或不再新增风电核准计划。
安迅思研究与策略中心总监李莉认为,最近几年,“三北”地区等大风电基地获得快速发展,而分散式风电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中国风电产业不仅要注重量的发展,也要同步关注质的提高。因此,优化风电产业布局,提速分散式风电就显得格外迫切。
消纳等顽疾仍制约产业健康发展
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并网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1905小时,同比减少120小时,吉林和甘肃风电平均利用小时分别仅有1501和1596小时,低于1900-2000小时盈亏平衡点。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朱俊生认为,处于行业最下游的风电场开发商决定了整个产业链的生存境遇,消纳不畅及拖欠补贴降低了他们的利润,不利于风电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看来,电价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行业关心的弃风限电和拖欠补贴款问题。
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任东明认为,风电大规模并网仍存技术瓶颈。目前面临的送出通道不足,调风、调频能力不足,局部消纳能力不足,电网稳定性问题,控制管理问题,实际上都是落在技术上,需要我们自主创新。
“除了技术因素,风电布局的不合理也直接影响了风电消纳。更深层的制约因素,则是市场体制没有建立起来。”一位不愿具名的风电投资人士告诉记者。
1月2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通知,取消包括风电场在内的发电机组并网安全性评价。在上述人士看来,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对风电行业实施管理或许更有效。“由于没有建立起正常的价格机制,一涉及调价,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就会发生激烈的博弈,致使最终的结果只是个折衷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对于行业发展或许不是最有利的。”该人士说。
李莉曾长期从事传统能源的研究,因而她也习惯于将风电与传统能源作对比。“风电行业面临的状况与天然气行业有相似之处,”她表示,风电行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到了可以逐步丢弃“补贴”这根拐杖的时候。“应用补贴的办法扶持产业发展,还不如使用税收杠杆调节,或许更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