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日前发出公告,自7月24日起,对来自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征收保证金临时反倾销措施。进口经营者在进口上述来源的被调查产品时,应依据初裁决定所确定的倾销幅度向中国海关提交相应的保证金。这是在对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1年之后,商务部做出的初裁决定。
初裁认定,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存在倾销,中国国内多晶硅产业受到实质损害,美国多晶硅的倾销幅度为53.3%至57%,韩国的倾销幅度为2.4%至48.7%。其中,美国第二大多晶硅制造商MEMC和著名多晶硅企业Hemlock被征收53.7%的反倾销税,而韩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OCI株式会社只被征收2.4%的反倾销税。
受到国外竞争加剧和国内内需不振的双层挤压,国内不少多晶硅企业已呈现“半死不活”的状态。来自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进口多晶硅共3.4万吨,其中,美国占34%,韩国占比24%,而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的所有产量则只有2.8万吨,仅有6家多晶硅企业还能维持开工生产。翘首企盼已久的多晶硅制裁已经落地,对国内的多晶硅企业来说是个利好消息。东莞南玻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姚文杰向记者介绍说,公司在宜昌有做多晶硅的投产,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没有生产了。停产1年之后,我们计划月底重新投产。
24日,中国开始对来自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征收保证金临时反倾销措施,而同一产品的调查对象——欧盟,在此次初裁中“缺席”。业内专家表示,此次初裁将一定程度上打压美韩厂商,对已脆弱不堪的国内多晶硅企业来说,起到提振信心的作用,但抢占市场空间仍需企业自强。不过在中欧谈判进入关键期之际,欧盟没有出现在初裁名单之中,此举可借美韩以“敲山震虎”,增加谈判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