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ObjetCEO大卫·里斯解释,历史上,Stratasys曾一度是Objet在美国的经销商,二者对彼此都很熟悉,这部分解决了合并带来的不适感。合并之后,里斯将继续出任CEO,而克伦普则成为董事会主席。
而在技术层面,原Stratasys公司的FDM技术长于材质,能够按照客户要求,使用与实际产品最接近的高强度材料进行打印。而Objet的喷墨式打印技术,则能在加快打印速度的同时,给打印品更加光滑的表面和更多的细节。
里斯说道,这是两种完全互补的技术,公司将在汽车制造、医疗、数码产品等多个领域同时发力,合并带来了更多的研发经费。而新公司拥有的技术专利达到500项,超过任何一个竞争对手。
合并不仅丰富了Stratasys的产品线,使它能满足更多行业客户的需求,还大大拓展了公司的销售市场。原Stratasys公司擅长欧美市场,而Objet则很早就进入了亚太地区,公司目前在全球拥有8000多家客户,其中亚太区的客户数量超过2500家。
在中国市场,Objet于2006年设立办事处,这是国际3D打印公司在国内成立的第一家直属机构。现在,14家授权代理商完全承担起合并后的Stratasys在中国的销售业务,但它依旧在上海成立了分公司。
Stratasys中国及香港地区总经理汪祥艮对《商业价值》解释:“3D打印机需要有专业的工程师进行维护,于是我们设立了代理商、直属机构、亚太区平台的三重售后服务体系。”
企业并购从来就是各取所需——Facebook并购小公司是为了人才,谷歌并购摩托罗拉是为了专利,而Objet放弃IPO,是因为它相信与Stratasys合并更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
但新Stratasys的垄断寡头地位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稳固,3D打印行业还处于发展早期,市场变化极快。
Stratasys不仅面临着另一家3D打印上市公司3DSystems的竞争,同时还在与一些采用全新商业模式的创新者争夺个人市场。比如成立于2009年的MakerBot,它通过出售1000美元出头的低端3D打印机、运营3D模型分享网站、开设线下体验店等一系列措施,创建了一个类似于“3D打印生态链”的体系,并迅速赢得普通消费者的青睐。2011年,它与Dropbox、Kickstarter等公司一起,被评为“20家最具创新力的科技公司”。
在商业世界中,我们不只一次见过或正在见证一些公司,因为垄断者心态而让既得利益阻碍自己的创新与变革,于是它被后来者超越,进而渐渐被市场淘汰。Stratasys正在警惕这种心态的出现。毕竟,让人兴奋的是3D打印技术,而非Stratasys。对消费者来说,只要产品好用,他才不管是哪家公司生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