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综合信息 > 信息详情

江苏企业机器人批量上岗 “用工荒”倒逼转型提速

发布日期:2012-12-03 作者:网络
  机器人批量上岗,也给智能装备带来无限大的空间,甚至催生了一个新兴的机器人产业。在常州武进高新区,短短几年已聚集了铭赛机器人等43家相关企业;在徐州经济开发区,中欧机械、海伦哲专用车辆等20多家机器人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已达10亿元;在素有“印染之乡”之称的无锡惠山区,一些原本生产针织机械的企业,现在已开始研制起水下机器人。
 
  从世界范围来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据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统计,在机器人应用密度最大的汽车行业,每百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数量,日本1710台、意大利1600台、美国770台、英国610台,而我国还不到90台。专家表示,随着用工荒、招工难在长三角地区成为常态,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迅速增长,从而使这里成为国内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劳力解放,价值“重启”
 
  制造业中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是否意味着劳动者的就业岗位被挤占?在我国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这个问题不容回避。
 
  “制造业机器人化是一种趋势,但不等于取代了劳动者就业。”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器人专业副教授陶国正说,“生产力的提高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机器人的应用,把人从简单的生产线上解放出来,让他们可以有机会、有能力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面对机器人的增多,企业界、学界的一个共识是:以我国目前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机器人还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工,但会促进劳动力流动。从企业内部来看,劳动者将从技术要求不高的一线岗位,向管理、维护岗位转移,劳动者收入有望提高;另一方面,从社会产业角度看,制造业的岗位减少了,大批劳动力将会向服务业集聚,后者需要的是人对人的服务,而这很难被机器人所替代。
 
  在这种变化趋势中,企业该如何应对?无锡市人力资源培训专家顾左红认为,机器人使用后,企业管理的要求更高了。一方面,劳动者的专业素养、个人需求将与原先有所不同,需要企业合理调配自动化比例,帮助员工提高技能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员工的结构变化、规章制度、薪酬体系、激励机制、企业文化都需要重新定位设计,这些均需要企业对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有重新的评估和科学再认识。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工业自动化和云计算

下一篇:海上风电会否成为美能源新宠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