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逆转,人机惊现“剪刀差”
两台机器人挥舞着双臂,一丝不苟地重复进行着装锭、分级、码垛、装箱等动作,只一会儿,包装好的成品就整整齐齐堆成了小山。足球场般大的车间里“只闻机声、不见人影”,全部工人加在一块儿只有两人。这是记者近日在江苏盛虹集团化纤包装车间里看到的一幕。盛虹化纤假捻部主管许笑告诉记者:“这是去年底上马的一条全自动包装生产线,机器人代替人工,每天能够完成4万锭也就是7000多箱的包装量,工作效率提升了60%,用工减少了90%以上。”
企业大规模使用机器人的背后,有一笔成本账。在纺织企业聚集的吴江市,一线员工的人工成本正在以每年14%-16%的速度上升,但因为工作辛苦,愿意干的人还是越来越少。有企业测算,按照现有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企业一线人工成本将比目前上升40%。与此同时,随着国内需求增大,机器人的采购价却在以每年约5%的幅度下降。业内人士透露,几年前一台普通的工业机器人售价要七八十万元,现在已经降到了20多万元。而且一台机器人的使用年限在10年左右,经过调试后还能转岗。如此测算下来,使用机器人的成本已经与工人持平,甚至更低。
“人力成本与机器人成本之间,正出现一个越来越大的剪刀差,这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很有吸引力。”常州五洋纺机老总王敏其认为,成本的逆转,将使更多制造企业乐于使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在我省纺织、电子、汽车、物流等领域,机器人的应用已非常普遍。
“用工荒”倒逼转型提速
机器人在我省制造业大规模上岗,无疑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用工荒有关。
常州迪邦纺织公司董事长汤国刚告诉记者,许多原本必须由人工完成的工作现在交给了“机械手”,17万纱锭的用工,按常规要配备1300多人,现在只用了900多人。虽然使用机器人投入巨大,但是能大幅减少用工,还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