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依赖国外控制器和驱动器,国产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无法灵活地结合工艺需求进行软件的编制。此外,高性能的控制器一直被国外垄断,因此即使开发出了高性能的计算机算法,没有硬件和实时操作系统的支持,仍然无法达到预期的高性能。
开始研发关键技术
珠三角虽然并非国内最早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地区,但眼下已经有企业在探索研发电机、控制器、驱动器、减速器等机器人关键部位的技术。
2008年底广州数控携自主研发生产的工业机器人首次亮相某展会反响强烈。
其实早在2005年,广州数控就悄悄搞起了机器人研发,其主掌者认为,如果只是将数控、驱动等买来再组装成机器人生产线出售,成本太高,没有竞争力。据悉,目前利迅达公司也会购进广州数控的机器人进行“二次开发”。
稳定性差距难逾越
“不知道怎么的,国产机器人的稳定性就是没有外国的机器人的好,国外的机器人可能一年都不会出现一次问题,但国产机器人可能几天就会出现问题。机器人构造看起来没有什么,但从国外进口一台机器人,将它的齿轮拆下来,然后再装回去,其精度就降低了。不知道外国人究竟是怎么弄的。”佛山市金天皓科技有限公司带头人、哈工大博士后秦磊点出了目前国内机器人与国外机器人之间难以逾越的差距。
研发机器人关键靠人才
11月7日,广东省副省长陈云贤到佛山调研,实地考察了佛山市利迅达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及中科院工业与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在陈云贤看来,机器人企业发展是有空间的,但目前其瓶颈在于人才。“要突破关键技术,要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主要解决人才问题。”
利迅达公司目前有50多人,其中研发人员占了40多人,但是这些人多是专科、本科毕业,少有研究生、博士,研发力量尚难与国外竞争。
陈云贤在调研中提出了一条路径:实现产学研资各方面的集成联合。他认为,目前顺德已经探索出了这样一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