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属行业首创,技术路线、设备选型上都有很多不确定性。在不断的实验和与浙江大学等研究团队的研讨中,湛江生物质发电厂改进了多项设备装置,其中“炉前给料系统”还申请了专利。
“我们用一家三星级酒店的造价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生物质电厂。”湛江生物质发电厂设备部部长杨云金说起这个项目,难掩兴奋。
据称,该项目建成后,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都纷纷前来学习。世界最大的生物质发电厂的投产代表了广东省发展大型生物质能产业的可能性。
桉树皮
“第一个吃螃蟹的味道不好受”
真正挑战还在投产后。此前,据媒体报道,国内一些地方盲目上马生物质发电厂,结果出现争夺秸秆资源、地盘、秸秆以次充好等现象。
据悉,湛江生物质发电项目一度经历了燃料给料困难、成分复杂多变和组织难度大等多种困难。
目前湛江当地约有大小上百个供应商,大的供应商的料场投资上千万元,供应总量约为3000-4000吨/天。供应商们会把收购上来的树皮等原料在料场内晒干、打包、装车,再运入厂区内由大型切割机粉碎,通过传送带逐一送到锅炉内燃烧发电。
组织难度可想而知。“按照目前每天进厂燃料4000吨计算,每天需要160辆左右的大型燃料运输车辆进厂。”公司综合部部长陈开培说。最初经常有人以次充好,混进来沙石和不干燥的燃料。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几乎是“集全厂之力验收”,好在“现在运输进出都全程有录像,抓了几个做手脚的开除了”。
燃料的供给很大程度还会受到季节影响。公司燃料部副部长邓瑜调侃道,“我们是靠天吃饭,遇到一场阵雨什么都白费了。”燃料需要露天晾晒,晒场很大,很难做到及时收储。而今年下雨时间比往常都要多,有时候一连会下十几天,严重影响发电总量。
据介绍,在苏北一些生物质发电厂,使用的生物质燃料来源单一,较好控制。而桉树在进炉焚烧后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进而腐蚀锅炉的内壁,严重时还可能“爆管”。“这是世界性难题。”粤电一度非常头疼,一直在积极研究对策,现已取得一些突破。
这一切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以前是搞烧煤的,没出现过这种情况。第一个吃螃蟹的味道不好受。”一位电厂工人说。
“2013年可以实现微利”
对于湛江生物质发电厂周边的村民来说,企业建成最大的好处是,找到了活儿干。
在最大的黄略料场里,十几名村民戴着草帽、搭着毛巾在翻晒树皮和树枝,附近颜村的村民王权英从去年就开始在这里干活,每天八小时,收入60-100元不等。
粤电集团副总工程师兼战略发展部部长文联合介绍,项目每年投放在当地及周边地区购买燃料的资金达2亿至3亿元,其中绝大部分资金是直接付给农民,解决了近四千人的就业问题。
按计划该项目年利用农林废弃物近100万吨,年发电量可达6亿千瓦时,二氧化碳年减排当量达48.9万吨。不仅如此,生物质燃烧后的每天300吨的灰渣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我们正在研究对灰渣的深度利用。”文联合说。
尽管生物质电厂是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极佳的企业,但行业公开的秘密是,国内大部分生物质发电企业面临着严重亏损,燃料成本牵动着所有企业的神经。
据湛江生物质发电厂介绍,公司经营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受下雨天等潮湿天气的影响造成合格的生物质燃料供应不足,设备利用小时数少,发电量偏低,燃料收购价格上涨,运行维护成本较高,发电单位成本偏高。
2010年7月,国家出台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固定电价政策,固定电价0.75元/千瓦时。但这远远不能让湛江生物质发电厂盈利。“电价应适当提高。”一位企业内部员工说。
对于项目的处境,遂溪县经信局局长陈辉说,“一般项目需要三年才能开始盈利”,而这个项目对当地的意义在于间接收入,如带动劳动力、吸引人才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按照《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底,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目标达到1300万千瓦,“这就意味着还要增加好几百个生物质发电厂,没有国家政策支持,是不可能达到的。”文联合说。
对于生物质发电企业来说,政府科学规划生物质能源,严控项目选点,避免因地域资源不足引起燃料无序竞争至关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曾建议高层,秸秆发电项目一哄而上,将产生巨大的浪费,欲速而不达。
由于已有前车之鉴,广东省政府也在避免重蹈覆辙。
苏余宁感到庆幸的是,广东省对批复生物质发电厂“非常慎重”,目前并没有布局新的企业。他提到,曾有广州的一家生物质能源企业来到湛江收购原料,但因运输成本太高,最终放弃。
“明年应该可以实现微利。”文联合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