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颠覆上网模式相类似的,是移动互联正在颠覆人们的行为模式。
谷歌的调查报告还披露,当你在使用智能手机做很多决定的时候,决定时间点往往在24小时之内。譬如预订酒店房间,超过82%的手机用户,在一个旅游地,选择在24小时之内预订房间,而以往,通常是在几个月或几个星期前预订。这样的行为模式之变,还影响到预订其他时间空间的商品,由于手机在手,消费者可以及时掌握商业信息,也多会在24小时之内作出决定。
移动互联终端的位置概念也使个人决策,趋向本地化。
谷歌调查发现,在美国这样一个很发达的市场里,三分之一移动搜索是关于当时所在地、本地信息的搜索。同时,智能手机不仅仅扮演一个支付工具,它更像一个购物伙伴。手机可以帮你作很多决策,它可以帮助你了解这个地方的相关物品,以及整个相关商场、环境的信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为,现在采购已离不开智能手机。
在中国,移动互联引起的行为模式之变也在进行之中。中国互联网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2011年网民行为研究报告》翔实反映了中国移动互联的网民变化。
2011年微博的受关注成为不争的事实,网民喜欢用什么样方式登录微博呢?《报告》显示,通过手机来登录微博的用户已经达到70%;关于手机支付的未来,中国互联网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曾明发以调查事实说明:“手机支付,将成为网民最受欢迎的支付。特别是去年底中央发了101张支付牌照,三大运营商也有牌照之后,对我们广大网民来说未来手机支付将更加方便,未来特别2012年移动互联网支付,应该引起业界关注。”
工信部电信管理局巡视员张新生年前对外透露,《互联网行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被审议通过,“移动互联网”发展将受到重点扶持,大家必须高度关注它带来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跨界成常态
当移动遇见互联,跨界就成为常态,或者说必然,电信运营商们面临要么高度融合,要么出局在外的选择。
“运营商光有语音核心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数据核心技术。”姜奇平说,这不是指电信业通常理解的所谓数据技术(流量和管道技术),而是IT业、互联网界理解的数据技术(把流量转化为数据收入的技术)。
2011年岁末,一家互联网公司生产的手机来势凶猛--小米。这款继苹果和HTC后话题最多的智能手机之一,高举“全球主频最快的智能手机”和“仅1999元”两大旗帜,高歌猛进红遍网络,在首发当天34小时内即获得超过30万部的预订数量,成为最受关注的移动“换脸”终端产品,
“我们在用一个运行互联网的方式做手机。”“小米科技”的林斌表示,在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发布之后,趋势功能手机开始向智能手机转型。“小米”在2010年8月份发布的时候,一个用户都没有,到2011年8月份发布手机之前,已在全球拥有50万“粉丝”。
用互联网方式做手机的“小米”,第一次告诉用户,买手机买的是双核,而不是外部的东西,这就像当年购买笔记本电脑时,从“奔三”到“奔四”的选择。
2011年的移动互联网市场,“跨界”随处可见。小米、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企业高调“跨界”踏入智能手机市场,戴尔、惠普、宏碁等PC厂商“跨界”平板电脑领域;更有不少汽车厂商、服装厂商、电商企业也将触角延伸至移动互联网领域。
与民间企业的跨界相对应,电信运营商的跨界也开始。中国移动的“移动市场”,已经有9万多个应用程序,中国联通即时通讯产品“沃联系”已登陆苹果应用商店,中国电信天翼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三大运营商积极部署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并与中兴、华为、联想合作推出千元智能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