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企业信息 > 信息详情

施耐德电气:智能家居技术成本高

发布日期:2025-02-19 来源:智能制造科技圈作者:网络
 
  施耐德电气近日发布了第三版消费者调查报告,名为《不断发展的家庭能源消耗:提高家庭能源效率的意图、行动和障碍》。此次调查首次探讨了消费者对人工智能(AI)技术的态度。
 
  尽管预测显示AI和自动化技术有助于减少全球高达10%的温室气体排放,但调查结果显示,44%的受访者表示永远不会依赖AI来管理家务,35%的人对AI不完全了解,41%的人希望主动避免使用AI。此外,52%的消费者认为智能家居技术成本过高,尽管互联家庭技术可以节省高达22%的能源。
 
  调查还揭示了对传统家居技术认知的差距,例如有30%的受访者不清楚电气面板的功能,16%的人不知道其位置。电气面板作为家庭电力系统的核心,负责确保电气设备和电器的安全运行,这种知识的缺乏可能会随着家庭电气化程度的提升而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
 

 
  施耐德电气的家庭与分销执行副总裁迈克尔·洛特菲·吉尔吉斯在评论该报告时指出:“消费者希望降低能源费用,提高能源可靠性,并增强家庭能源效率。然而,愿望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差距。提高家庭能源效率的技术已然存在,但公众对于最具影响力的部署方法缺乏认识。通过进一步推动电气化和数字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测量和控制家庭能源的使用,并促进向可再生能源的过渡。”
 
  该调查报告基于对全球11个国家/地区的13,000人进行的调查,深入揭示了全球消费者对家庭能源效率、可持续性和智能家居技术的态度。
 
  这些发现强调了在推广智能家居和AI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消费者对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降低成本,以缩小意图与行动之间的差距。此外,提升对家庭电气系统基础知识的普及也显得尤为重要,以确保家庭电气化的安全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家居和AI技术在提高家庭能源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但要实现这一潜力,需要消费者、企业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共同努力。通过教育、激励和技术普及,可以加速家庭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能源使用方式转变。
 
  家庭能源消耗与节能意识:差距与挑战
 
  家庭能源消耗作为家庭碳排放的主要源头,近年来随着耗能设备和电器的不断增多而持续上升。能源成本不断攀升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切实影响,使得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家庭能源消耗问题。
 
  基于此背景,本报告着重研究了人们在采用节能解决方案方面的行为、所面临的障碍以及准备情况。今年的调查结果尤为凸显出人们节能意识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距。高达82%的受访者认为能源效率“较为重要”或“极其重要”,并且有84%的受访者表示在进行家居装修时,能源效率是他们最为期望实现的改进点。同时,70%的受访者认为减少碳足迹“十分重要”。
 
  然而,真正采取最有效措施来降低能源消耗的家庭却只是少数。仅有44%的受访者会定期调整室内温度,尽管这是对能源消耗影响最大的行动之一。与此同时,58%的屋主将随手关灯作为他们节省能源的主要策略,但照明实际上仅占电费支出的5%左右。而第二受欢迎的节能方法——拔掉未使用的充电器(48%的受访者会这样做),其节能效果也微乎其微,每个充电器每年仅能节省约0.26美元。
 
  在消费者家中使用的家庭能源技术类型方面,报告还显示出另一个对节能技术的误解:过多地强调照明。52%的消费者认为智能照明系统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尽管24%的人已经拥有智能照明设备,但只有21%的人拥有智能恒温器。并且,仅有不到一半(46%)的人认可智能恒温器的节能优势,尽管有证据表明使用智能恒温器每年可以减少高达30%的能源费用。
 
  这些发现表明,尽管人们普遍认识到能源效率和减少碳足迹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中,他们往往未能采取最有效的节能措施。这种意识和行动之间的差距可能源于对节能技术的认识不足,或者是对节能措施实际效果的低估。此外,成本、技术复杂性以及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也可能是阻碍家庭采用更高效节能技术的重要因素。
 
  为了缩小这一差距,未来的政策和教育努力应该专注于提高公众对高效节能技术的认识和可及性,同时提供激励措施以降低采用这些技术的初始成本。此外,通过更广泛的教育和宣传,帮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不同节能措施的实际效果,也是推动家庭节能减排的关键。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智能家居技术在提高家庭能源效率方面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只有当消费者充分认识并广泛采用这些技术时,其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提高公众意识和促进技术普及是当前推动家庭节能减排的重要任务。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应用案例 | 中央调度中心输送控制系统的全面改造与升级

下一篇:全球工业巨头,收购自动化与自控厂商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