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广州工控在资本市场动作频频,继1月初宣布入主动力电池龙头孚能科技(688567)后,1月22日再抛出拟收购轮胎企业通用股份(601500)控股权的计划。若两笔交易顺利完成,广州工控旗下上市公司将增至8家,距离其“2025年控股10-15家上市公司”的目标更进一步。这一系列动作不仅体现了广州国资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战略野心,更折射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整合的新趋势。
一、连收两企:广州工控的“速度与激情”
孚能科技:抢占动力电池高地
1月初,广州工控通过股权受让及增持,合计获得孚能科技16.16%的表决权,成为这家三元锂电池龙头企业的控股股东。孚能科技作为国内软包动力电池领域的领军者,其技术优势与广州工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高度契合,尤其在储能、高端乘用车市场具备战略卡位价值。
同时满足来自企业的发展需求,近年来,孚能科技因行业竞争、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原因业绩持续下滑,2020-2023年累计亏损超过40亿元,急需外部资金和资源支持来扭转颓势。广州工控的入主能为其提供资金,增强融资能力,借助政府资源助力其发展。
通用股份:强化轮胎产业协同
1月22日,通用股份公告称,控股股东红豆集团拟将24.41%的股份转让给广州工控,交易完成后后者将成为新实控人。通用股份是轮胎行业的国际化代表,在泰国、柬埔寨建有生产基地,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5.56%,净利润增幅达139.49%。其海外产能布局与广州工控旗下万力轮胎的柬埔寨基地形成互补,有望通过资源整合提升全球竞争力。
二、战略逻辑: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闭环
广州工控的两次收购并非孤立行为,而是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深度布局:
上游材料与核心部件:孚能科技填补了动力电池环节的空白,让广州工控迅速切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最核心的动力电池环节,填补广州在这一领域的短板。与广州工控已有的广钢气体(电子特种气体供应商)形成协同,覆盖电池材料—制造—应用全链条。
下游配套与国际化:通用股份的轮胎业务直接服务于汽车制造,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对高性能轮胎的需求。其海外基地与万力轮胎的柬埔寨工厂可共享供应链、物流网络,降低海外拓展成本,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战略。
技术协同与降本增效:广州工控通过集团内资源整合,推动孚能科技的电池技术与通用股份的轮胎研发联动(如低滚阻轮胎适配长续航电动车),同时通过国资背景强化融资能力,降低管理成本。
三、资本运作:国企改革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
广州工控的扩张路径具有鲜明的“国资特色”:
政策导向明确:作为广州市国资委下属的“双百企业”,其收购标的均符合国家“双碳”战略及广州“制造业立市”的规划。例如,润邦股份(海工装备)的收购助力海洋经济,通用股份则强化了汽车产业链。
市场化运作能力:广州工控资本平台管理基金规模超300亿元,通过“股权受让+产业赋能”模式,既保障标的企业的市场化活力,又注入资金与资源。例如,入主润邦股份后协助其拓展粤港澳大湾区订单,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超30%。
目标清晰:到2025年控股10-15家上市公司的计划,不仅提升广州国资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更通过产业矩阵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挑战与展望:整合成效待考
尽管广州工控的布局颇具前瞻性,但仍需关注以下风险:
交易不确定性:通用股份的交易尚需国资审批,且红豆集团剩余股权质押比例较高(79.98%),可能影响后续稳定性。
管理整合难度:跨区域、跨行业的并购对管理能力提出挑战,如何平衡国企管控与民企灵活性是关键。
行业周期波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竞争激烈,若需求增速放缓或技术路线变革,可能影响标的业绩。
未来,若广州工控能成功整合孚能科技、通用股份与万力轮胎的资源,或可形成“电池—轮胎—整车配套”的闭环生态,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中的地位。这一案例也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广州样本”——以资本为纽带,串联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实现国有资本与民营经济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