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综合信息 > 信息详情

2023中国工业十强市:深圳有望蝉联冠军、北京未入选,“第五城”竞争尤为激烈

发布日期:2023-12-28 来源:中制智库作者:网络
  年终将至,各地陆续晒出“成绩单”。工业增加值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已成为外界观察一座城市经济实力的窗口,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增速快则经济发展快。

  2023年,这些城市是否扛住了内外部的压力,维持了自身的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工业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各地探索实践的着力点又在哪里?

  按照2022年全国各城市工业增加值数据,梳理出中国工业十强城市名单,它们分别是深圳、上海、苏州、重庆、广州、佛山、宁波、无锡、东莞和泉州。

  截至发稿,以上10城均已公布了2023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深圳、上海、重庆、广州和宁波5市公布了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广州、佛山、宁波、无锡、东莞5市公布了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

  整体来看,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3年各市工业发展都遭遇了较大挑战,大多数城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未能跑赢GDP增速,但仍有部分城市顶住压力保持良性增长,比如无锡、佛山和重庆,3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高,对自身经济增长发挥了“引擎”作用。

  结合其他细分指标看,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进度成为地方工业经济表现的关键变量。例如,无锡从“十五”时期启动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以来,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以7.6%增速“傲视群雄”,反映出战新产业的强大生命力和爆发力;民营经济大市佛山,则以8.52%的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增速排在10城之首,展现出民营经济的韧劲和活力。

  综合已有数据判断,2023年工业十强城市的整体名单大概率不变,其中深圳有望稳坐工业第一城“宝座”,苏州紧追上海,宁波或将进阶工业第五城,泉州和东莞的竞争则处于胶着态势。南财智库认为,面对经济不确定性,各市仍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级、加大创新投入、培育优质企业,通过产业、企业和科创要素的共同发力,加快推动工业经济稳定高质量发展。

  - 01 -

  排名:城市竞逐呈何态势?

  按工业增加值算,2022年工业城市“前三甲”是深圳、上海和苏州。截至目前,深圳、上海已经公布2023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分别为8122.47亿元和7423.04亿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已公布数据的城市,展现出巨大优势。

  不过,作为“最强地级市”,苏州对上海的追赶势头强劲。2022年,上海工业增加值为10794.54亿元、苏州为10595.60亿元,差距微小。2023年前三季度,两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和2.7%,虽然差别不大,但从规上工业总产值看,苏州(32246.97亿元)超过了上海(28724.54亿元)。

  2022年,深圳、上海和苏州也是仅有3个工业增加值超过万亿的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拉开了显著差距,构成了十强中的第一梯队。

  从后续梯队看,2023年前三季度,重庆以6267.99亿元的工业增加值领先于后续其他城市,有望稳居全国工业“第四城”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对工业“第五城”的竞争将尤为激烈。2022年,广州以工业增加值6946.67亿元位居全国第五名,略微领先于佛山(6741.9亿元)、宁波(6681.7亿元)。不过,结合多个指标维度来看,这一座次在2023年或将出现变化。2023年前三季度,宁波工业增加值已超广州51.87亿元,并且宁波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远超广州,二者分别为5.7%和-1%。

  至于佛山,2023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达6.3%。这不仅高于宁波和广州,更在10城中仅次于无锡。2023年前三季度,佛山规上工业增加值为4562.46亿元,也比宁波(3905.8亿元)和广州(3776.98亿元)高。

  就此来看,以上3城在各个指标之间“咬”得相对较紧,又对后续梯队甩开了一定的距离,因此有望分占榜单中的第五、六、七的位置。

  此外,2022年无锡工业增加值为6472.32亿元,排名全国第八。2023年前三季度,无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达7.6%,领跑10市。同时,前三季度无锡规上工业增加值达4408.31亿元,虽低于佛山,但却高于宁波和广州。

  十强榜的最后两名为东莞、泉州,但次序亦有不确定性。2022年,两市工业增加值分别为6244亿元、6182.83亿元,东莞以微弱优势领先。不过,2023年前三季度,东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3.6%,而泉州为2.7%。

  需要指出的是,若将范围扩大到全国工业二十强城市,并进一步拓宽研究指标维度,不排除将在2023年跑出更多“黑马”城市。

  比如,2022年排名在二十强靠后的武汉、南通、南京、长沙、青岛和郑州6市,2023年前三季度均呈向上突围之势。特别是郑州,2023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达9%,二产增加值增速也高达9.1%。

  至于武汉,作为工业基础雄厚的中部中心城市,近年来规上工业增加值已先后被佛山、宁波、无锡、东莞、泉州等城市超越。不过,2023年前三季度,武汉第二产业增加值5248.59亿元,增长4.4%,一扫疫情以来持续低迷的态势。

  - 02 -

  产业:核心动能怎么壮大?

  从2023年来看,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全国工业城市普遍承压。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东莞。作为“世界工厂”,近年东莞经济创新发展可圈可点,但2023年前三季度,包括GDP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内的多项指标下滑。

  这与东莞外向型经济特征显著,受当前全球需求疲软影响有直接关系,也表明当前东莞经济新动能尚未能充分释放和支撑。

  近年来,依靠深圳创新辐射,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龙头支柱产业的地位不断巩固升级,达到万亿级规模,约占广东全省的四分之一。2022年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超16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1.8%,但增速继2022年下滑3.7%后,2023年前三季度继续下滑1.5%。

  决定各城市工业经济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依然是产业,并且不仅是传统优势产业动能的刷新,也包括选准新兴产业赛道。

  从产业类别上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是各大工业强市的“团宠”,均在工业十强市中位居前三大产业之列。

  2023年以来,我国汽车市场表现持续向好,前11个月累计产销量已超2022年全年,产销量有望创造历史新高。这让一批以汽车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工业增加值获得强劲增长支撑。比如,2023年前三季度,深圳规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6%,新能源车产量同比增长125.8%;上海汽车制造业规上工业总产值高达5284.54亿元,同比增长10%,占规上工业总产值18.4%。

  战略性新兴产业似乎更为关键。“一超多强”产业结构特征显著的深圳,得益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尽管在该市第一大产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设备制造业上表现相对不佳,但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仍然合计高达10393.67亿元,同比增长8.3%,成功做到“东边不亮西边亮”。

  另一个典型城市是无锡。作为中国物联网的“领跑者”,无锡充分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聚焦“智能传感器、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主攻方向,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022年,无锡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到10个,其中8个为战新产业,同年无锡二产增加值实现对佛山的反超。2023年上半年,无锡物联网核心产业规模500.42亿元,同比增长8.02%。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是工业十强市之中唯一一个不依靠计算机或汽车制造业的城市,该市前三大产业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皮革、皮毛、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并且都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彰显绝对实力。

  综合以上情况,工业城市的竞争力提升要因各个城市特质而异,并无固定招式可依,产业并非盲目追求“新”“特”,跨越周期发展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实现“专精”、结构均衡和梯度有序发展。

  - 03 -

  洗牌:如何才能赢得未来?

  回望我国工业化进程不难发现,工业十强、二十强的排位不断刷新,没有永恒冠军。展望未来,竞争或将更为激烈。除了上文提到的产业变量之外,工业投资、创新投入、企业质量三大因子对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亦是关键影响。

  其一,工业投资决定着一座城市工业经济新动能的能级。

  各市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工业投资增速不断创新高。2023年前三季度,工业十强市的工业投资累计增速绝大多数都超过10%,其中位于珠三角的3个城市表现较为亮眼,深圳以52.9%的增速稳居第一,佛山及广州均超过20%,分别为31.5%及21%。这些投入都将化作城市工业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新动能。

  事实上,这在各大城市的实践中已早被验证。以无锡为例,2019—2022年无锡工业投资完成额均高于15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投资完成额的相关系数高达0.91,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这些投资正是投向了该市的战新产业。

  其二,创新要素的集中是城市新兴产业突破式发展的关键。

  经验表明,经济越发达的区域,企业科研投入的积极性也就往往越高,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也就将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整体产业的创新发展。这对工业经济来说尤为重要。

  从2022年R&D经费投入强度看,工业强市往往更有能力也更有积极性地投入科技创新。我国2022年R&D经费投入金额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苏州、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南京,工业十强城市中前五个城市均位列其中。这些城市往往在高校资源和创新企业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更容易在当地哺育战新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

  其三,高质量的企业影响着一座城市工业经济的活力和韧劲。

  制造业企业质量是判断一个城市工业实力的更细颗粒度。从中国制造500强企业数量、工业十强城市的“小巨人”数量、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数量来看,高水平制造业企业的数量与工业发展呈高度正相关,中小企业发展活跃、优质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恰恰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从最新公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据来看,深圳以752家的实力反超上海,拿下工业十强城市的第一名位置。紧随其后的是上海,高达713家。第三、四、五名分别为苏州、宁波和重庆,均超过300家。而且,从第四批、第五批的变化幅度看,这些城市的“小巨人”企业后备梯队已经形成,这是这些城市始终保持活力的底气所在。比如,深圳第五批新增“小巨人”企业数量超过北京(243家)、苏州(230家)和上海(206家),位居全国第一,与浙江全省增量相当。

  值得关注的是,工业十强城市中,佛山、泉州的“小巨人”企业偏少,均在100家以下。两地的中国制造500强企业分别只有5家和3家,东莞更是只有1家,显著低于工业十强中的其他城市。但也可以看到,目前这些城市正在加快“补课”。今年4月,佛山就出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倍增计划。

  南财智库研究员认为,综合以上分析来看,在这场不断“洗牌”的城市工业经济“排位赛”中,只有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层级、加大科研创新能力、培育优质企业和龙头企业,才能捍卫自己的江湖地位。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国产工业软件将迎来“黄金十年”

下一篇:连签4单“加数前行”!卡奥斯赋能多家德阳企业数字化转型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