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专注于液流电池研发及规模化制造的高科技企业纬景储能宣布,公司位于广东珠海的锌铁液流电池“超G工厂”全面投产,年产能超6吉瓦时。这是全球首个投产的吉瓦级液流电池工厂,标志着行业实现了从兆瓦级向吉瓦级产能的巨大跨越,将推动液流电池进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新时代。
一边是资本市场表现火热,多起投融资事件助力行业快速发展;一边是产品报价持续下滑,短短几个月时间储能电芯报价从1元/Wh(安时)跌到0.5元/Wh以下,产能也有过剩的迹象……近期,储能行业可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而作为新近崛起的液流电池储能赛道,引发市场多方高度关注。当然,如何消除市场隐忧,激发内生动力,助力行业长远健康发展,也成为考验参与各方的行业难题。
液流电池储能融资比较火
就在10月中旬,上海电气旗下储能项目上海电气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总规模4亿元的A轮融资,领投方包括华强资本、国君创投以及基石资本,鞍钢资本、海越资管以及高科新浚跟投。本轮融资完成后,上海电气储能投后估值超22亿元。
“作为新兴赛道,液流电池储能近期颇受市场关注。无论是储能行业,还是资本市场,热度都有明显提升。相关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液流电池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9起,涉及大连融科、国润储能等多个项目。”业内有关专家表示,近期,储能概念比较火,各种技术路线还处在商业化早期或者探索阶段。对于液流电池或者其他技术路线而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已不仅是技术本身是否成熟,而在于市场需求。在下游市场的带动下,反过来催生技术的迭代和进步。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液流电池装机规模已达220MW(兆瓦)/865MWh(兆瓦时),项目规模已达5GW(吉瓦)/ 18GWh(吉瓦时)。其中全钒液流电池是目前成熟度最高、商业化进程最快的技术路线之一。
资本市场与去年相比,显得异常火热。据统计,到今年9月底,已有包括上海电气储能、星辰新能、艾博特瑞源、大连融科、中海储能等多家知名企业完成融资,合计金额超过25亿元。
9月27日,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研发商宿迁时代储能完成A+轮融资。公司由宿迁联拓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主营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目前已投资10亿元建设5GWh水系有机液流电池项目,其中一期建设2GWh。
据国润储能官微消息,6月30日,国润储能成功完成近2亿元A轮融资。此轮融资由山西省上市倍增基金(山证投资)、联创资本、元能资本、正为资本、铁林资本、诚美资本共同投资,主要用于公司产品研发、产能扩建、市场扩张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国润储能是国内唯一综合布局全钒液流电池装备制造与液流电池核心隔膜材料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建成国际领先的年产10万平方米全氟离子膜自动化生产线及年产100MW全钒液流电池智能化生产线,拥有完整的产业布局和一系列成熟的储能综合解决方案。
今年4月,融科储能完成超10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君联资本领投,大连金投、老股东熔拓资本及其他多家投资人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公司的产能扩建及研发投入。
融科储能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大连博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是主要从事储能解决方案及液流储能电池工程化、产业化的高技术企业,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储能解决方案及液流储能电池技术服务商。公司拥有国际、国内技术专利300余项,建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智能制造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电网调峰、可再生能源并网、工商业微网等领域近40项重点工程项目。
今年3月,大锌能源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纬景储能宣布完成超6亿元A轮融资。
业内人士认为,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经之路,但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给电力系统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储能逐渐成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配套设施。在诸多电池储能技术中,液流电池由于长寿命、高安全性、高能效而成为颇具发展潜力的大规模电池储能技术,开启了储能新赛道。
全钒液流电池产业链初步形成
从2007年大连化物所落地首个液流电池项目至今,液流电池产业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尤其是在2023年,更是发展迅猛,表现出色。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液流电池只用了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并超过了行业过去十余年累计完成的规模。各招投标新建项目纷纷给出超100MW的规模。而在10月7日,国电投更是放出采购信息,拟招标1GWh/4h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开启了液流电池的GWh级新时代。
据了解,液流电池赛道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强的专业壁垒,资本正在争抢目前最好的介入机会。毕竟在现阶段,企业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和良好的产业背景吸引到相应的投资。市场再往后发展,很可能就进入白热化市场竞争阶段,市场各方要想争取发展机会,可能要比现在多付出几倍的努力才行。毕竟,资本加持才是助力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另外,业内人士预计,随着下一步市场竞争进入“刺刀见红”阶段,储能赛道也有望涌现出很多并购发展的机会,这对目前的市场参与方来说既有沉沦的风险,也有黑马逆袭的机会。
纵观整个液流电池项目,其中商业化程度和技术成熟度最高的是全钒液流电池。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机规模为20兆瓦,而在2020年,其装机规模就达到100兆瓦,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到了2023年,仅前7个月,国内签约的全钒液流电池项目就有15个,合计装机3.6吉瓦。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底,全国各地液流电池装机规模已经达到220MW/865MWh,储备项目规模已经达到5GW/18GWh,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部署最多4GW的液流电池项目。
液流电池在储能市场应用空间广阔。相关机构预测,2023年,我国全钒液流电池市场规模或可达28.2亿元,2025年将增至81.7亿元,2027年将突破百亿元大关。东海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新增风光装机提升新型电力系统消纳及调峰调频需求,叠加国内相关配储政策落地,储能长时趋势日益明确,全钒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路线迎发展良机。钒电池当前阶段全生命周期成本已优于锂电池,接近钠电池;边际成本随储能时长递减,在长时储能市场中成本优势突出。此外,钒电池建设周期短、占地面积小、选址不受自然资源限制,可灵活适应源网荷各侧、与风光装机适配性更强。目前钒电池产业链基本形成,市场需求亟待释放。
与此同时,拥有钒资源优势的河北、辽宁、湖南、四川、甘肃等省份,针对全钒液流电池的储能产业政策密集出台,用政府的力量,引导和支持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和产业良性发展。全钒液流电池产业链初步形成,包括上游的钒电解液、钒矿,中游的电极、膜、结构的设计,下游的电堆及BMS管理控制技术、系统集成以及用来生产的装备制造技术等,都有不错的发展机会。
业内人士认为,全钒液流电池项目在储能新赛道上表现抢眼,但也有其不能回避的弱点,比如,产品体积大、成本偏高、市场活力不足等。如今,90%以上液流电池企业是全钒液流电池企业,其成本主要集中在电堆和电解液,占比80%以上。以电堆为例,密度较低导致成本优势不明显。不过,鉴于目前整个产业链处于初步建立阶段,规模效应尚未显现,规模端降本的潜力巨大。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全钒液流电池有望在储能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警惕“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进入2023年,储能市场发展迅猛,各种隐忧也开始显现。面对各路资本加持、鱼龙混杂的市场现状,不少有识之士开始担心市场恶性竞争后引发不良后果。有业内人士已经发出预警:储能赛道要警惕“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给这个前景广阔的赛道带来不利影响。
其实,从去年以来,有关储能赛道的研究越来越多,大家公认这一赛道处于快速但不健全发展阶段,其中,储能安全和“劣币驱除良币”问题值得行业关注。有业内企业认为,储能赛道目前正处在幼儿期,成长迅速但步履蹒跚。
有业内人士这样形象地比喻储能行业目前的乱象:“政策窗户已经打开,喇叭都吹响了,但门口的这一条道还没铺设好,却吸引一大群人涌进来了。出来以后,向东还是向西,上桥还是下河,那就都不知道了……”
万亿储能赛道越来越拥挤,各路资本和企业携技术纷纷涌入,都想在市场爆发前卡位占坑。中电联联合毕马威发布的一份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仅2022年国内就成立了3.8万家储能相关企业,是2021年的5.8倍。注册储能系统集成商就有上万家。当然,真正有产品的储能生产商在120家左右。
今年以来,低价和盲目扩产仍持续充斥着整个储能赛道,“劣币驱除良币”现象仍在不断上演。业内人士一再呼吁要设立门槛,从而实现行业有序发展。否则,该赛道就有“重新洗牌”的危险。因为“一哄而上”的市场,极有可能带来的是产品低质量局面。
以国外市场为例,过去一年,欧洲由于产品认证门槛较低,大量企业涌入展开低价竞争,带来了不少劣质产品,不利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据相关统计,仅今年9月下半月,全球发生储能系统起火及爆炸事故就有8起,包括美国储能项目电池储能单元起火、澳大利亚储能项目起火、法国养鸡场光伏储能装置爆炸等。在8起有关储能的火灾事故中,欧洲就占了6起。
安全是生产之基,没有安全,再好的赛道也无法持久。进入2023年,储能行业的低价竞争愈演愈烈,安全问题始终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几个月前,还有媒体报道说,储能电芯报价跌破1元/Wh。如今,已经有储能供应商提出,储能锂电池市场正式进入0.5元/Wh时代。而且,该价格不受上游碳酸锂价格波动的影响。
业内专家认为,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导致一些企业毛利润持续走低,经营举步维艰;涌入赛道企业数量超过赛道承载力,低价扰乱市场愈发严重,正在上升为行业的“重要隐忧”,2023年挑战或大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