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储能产业保持高景气度,赛道优质企业业绩普遍增长。不过近日,多名储能企业负责人在公开场合表示,储能行业繁荣伴随泡沫,要警惕产能过剩危机。
多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储能市场增长的短期动力来源于政策端补贴和强制配储,长期动力是储能系统成本下降后的经济性提升。经历了产能快速扩张之后,储能行业短期内步入阵痛期,一些竞争力不足的企业面临淘汰。长远来看,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电力系统的不断升级改造,储能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的增长空间仍然很大。
业绩增速放缓
“从去年到今年,我参加了三场储能产业论坛和展会,场场人气爆满,有些论坛入场晚了就没有座位,很多人站着听,产业热度可见一斑。”近日,储能行业从业人员黄先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行业一片繁荣之下,他也觉察到变化:“今年下半年,订单明显减少,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产品的价格出现回调,下游客户不再囤货。”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一些小型储能企业的确面临接不到订单的情况,大型储能企业市场竞争力更强,不过部分也面临订单缩水的问题。”
从储能赛道上市公司三季报“成绩单”来看,依然风光无两。阳光电源、盛弘股份等上市公司业绩均实现高增长。根据Wind数据,A股储能板块52家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合计同比增长46.85%。
不过,业绩增速整体有所放缓。今年上半年这52家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合计同比增长78.20%,去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90.77%。
对于赛道企业净利增速放缓的原因,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储能系统产品降价幅度达到30%。在需求端,存在欧洲能源价格回落、户储需求减弱等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来自产能端,整个行业快速扩张,导致产能过剩。”
玩家涌入赛道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宁德时代、比亚迪、南都电源、鹏辉能源等企业率先布局储能领域,占领先机。之后风电、光伏企业涌入赛道,不少企业都把储能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张翔表示:“储能与动力电池产业强相关,很多新能源企业直接下场加入储能赛道,资本投资速度特别快,这是储能产能快速扩张的原因。”
今年储能企业的注册依然如火如荼。天眼查数据显示,近6个月以来,全国新增注册的与新型储能相关的企业近4万家,超过了去年的新增注册总数。
投标竞争也愈加激烈。据统计,华电集团今年第一批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系统框架采购就有超50家企业竞逐,中国能建今年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集中采购0.5C标段和0.25C标段均有50余家企业参与投标。
“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冲业绩、抢份额、报价跌破成本,这是行业的现状。”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近日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储能技术和装备及应用大会上表示。
“行业快速扩张之下,产能过剩的阵痛期悄然来临。”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黄德杰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短期内,储能行业的竞争将十分激烈,缺少技术、资金、客户支撑的企业面临出局,而那些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规模体量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有望保持领先地位。同时,政府对行业的监管和规范也将加强,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未来前景广阔
未来储能产业空间十分广阔。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根据电力系统需求,统筹各类调节资源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各类储能科学配置,形成多时间尺度、多应用场景的电力调节与稳定控制能力,改善新能源出力特性、优化负荷曲线,支撑高比例新能源外送。
以目前业界公认的最优细分板块、正处发展初期的工商业储能为例,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工商业储能发展白皮书》显示,2023年全球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量将达到1.5GW,到2025年累计装机可达到11.5GW。据此估计,到2025年全球工商业储能的累计市场规模约为190亿元至240亿元。美国和中国合计装机量占比预计将超过全球的50%。
大浪淘沙,沉者为金。不少企业依然坚定看好储能市场的发展前景,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并对公司发展潜力充满信心。
盛弘股份今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1.61亿元,同比增长71.68%。面向微电网应用,盛弘股份研发了光储一体机产品,可高效利用光伏发电,降低现场安装工作量。便携储能领域龙头华宝新能前三季度研发投入1.15亿元,同比增长65.95%,近三年研发费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4%,公司方面表示:“公司通过持续地研发创新,实现产品提质降本,前三季度公司独家研发了超轻悬浮技术专利和专门的高效热压工艺。”
未来,解决经济性问题依然是储能产业的发展重要方向。张孝荣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需要通过技术创新,而不是一味通过‘价格内卷’来竞争。只有这样,储能才能真正担当起新型电力系统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