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产业动态 > 信息详情

工业互联网行业专题报告:数字经济风起,信息新基建启航

发布日期:2023-04-10 来源:未来智库作者:网络

  一、工业互联网:信息新基建,数字经济落地核心抓手之一

  数字经济建设为未来 5-10 年我国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2023 年 2 月 2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 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数字经济领域继《“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发布以来的又一国家级 重磅政策,战略高度空前。根据《规划》,建设高效联通的数字基础设施、提升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有效释放数据 要素价值、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等是数字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数字经济框架下,国家大力支持工业互联网的探索发展。

  工业互联网是数字经济在工业制造业落地的核心手段之一。根据信通院,数字经济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 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为主要发展框架,其中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落地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工业互联网通过开放的、全球化的通信网络平台,把设备、生产线、员工、工厂、仓库、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 连接起来,共享工业生产全流程的各种要素资源,使其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从而实现效率提升和成本 降低,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数字化。工业互联网的本质与核心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整个工业生产活动的高度 融合,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础设施。

  从数据要素角度看,工业互联网通过联通各类要素资源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工业互联网助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手段 主要有两种:1)工业互联网实现供应商、研发端、生产端、销售端、下游客户之间的数据互通,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原材料变化、订单变化、企业内部研发端产品参数、生产设备等迅速传导至生产端,实时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 率;2)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产品研发、动态仿真,显著降低研发阶段对实际物理模型的需求,大幅 减少验证工作,降低研发成本。

  通过工业互联网所获取和积累的数据也是宝贵的要素资源,未来有望创造更大的价值增量。工业企业在运行过程中, 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同时也在实时产生新的数据,包括生产过程的实时数据、产品研发数据、下游客户购买数据 等。除了企业内部的降本增效,这些工业数据在在形成数据产品后还能反哺工业制造业的发展进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增 量:例如,行业内部,各企业广泛的下游需求数据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市场推进产品研发迭代;在不同的行业间,工业 企业采集的数据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行业场景,如电力数据用于政府规划,航空雷达探测数据用于城市规划、地形图绘 制等。

  工业互联网数据流通布局已在加速进行,未来前景广阔。当前,数据交易所中流通的数据以商业数据为主,服务对 象主要为金融行业客户,而工业互联网积累的数据经加工形成的数据产品的流通正在加快布局建设当中。2022 年 7月 28 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宣布工业互联网数据要素登记(确权)平台正式上线,创新了数据要素计量单位(DRs), 突破了数据库确权算法与一致性校验算法,发布了数据要素语义规范化开源平台——OpenSchemas,构建了分布式协 作共赢技术与运营体系,截至目前已有 6 家数据提供方和 15 家注册企业加入,数据要素总量达 2712 万 DRs。2023 年 2 月 25 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与北京大数据交易所签约,上线全球首个工业数据交易专区——北京国际大数据 交易所工业数据专区。工业数据专区重点解决了工业数据资源持有权、加工使用权、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问题, 有助于加速推进工业领域数据要素市场构建。

  二、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将长期驱动工业互联网发展

  1、长期看,工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寻求数字化转型为必然趋势

  当前,工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根据世界银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始终维持在 40%以上。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规模持续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 年我国工 业增加值首次突破 30 万亿元,至 2022 年首次突破 40 万亿元达 40.16 万亿元,2000-2022 年均复合增速达 9.01%,全 球领先。同时根据世界银行,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全球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始终保持上升趋势,至 2021 年占比已达 19.99%, 中国工业地位重要性日渐突出,从规模来看,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工业大国。

  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寻求数字化转型为必然趋势。作为工业大国,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面临劳动生产率、产 能利用率及行业利润率偏低等多方面挑战,在多因素作用下,行业有着迫切的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的诉求:1)经济结构转型: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智能制造助力效率提高 和技术创新,是传统工业转型的必由之路;2)制造业产业转移:受人力成本制约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能逐渐从我国 向东南亚、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和地区转移,同时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品牌、知识产权、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先 进制造业并引导先进生产力回流;3)人口红利消退:我国面临劳动力短缺及用人成本快速上涨的双重压力,根据国 家统计局,近年来我国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15-64 岁的人口占比从 2012 年的 74.10%下降至 2021 年的 68.30%,同时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每年增长超过 8%,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相应增加。

  工业互联网是解决传统制造业痛点问题的核心手段之一。从生产环节来看,传统制造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 管理、运维服务等各环节普遍存在着信息传递不及时、产业数字化程度不够、部门、企业间数据互通不充分、生产排 程不高效等问题,工业互联网则可以通过连接各市场参与者、数据实时传输共享等途径有效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具体来看,工业互联网可以:1)实现设备的现场连接,助力制造业实现无人工厂,对生产、排程、资源等进行全方 位管控跟踪,提升生产效率,有效缓解劳动力成本上升;2)通过网络技术整合全球各区域资源,在研发设计等阶段 实现协同制造,降低研发和制造成本;3)进行产品追溯和跟踪,对导致产品质量产生问题的生产环节进行及时调整, 同时及时根据平台监测情况进行故障维修或预测维护;4)通过供需精准对接,紧密连接消费者与生产端,统筹生产 线各环节,使企业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成为可能。

  2、短期看,制造业触底回升有望带来信息化投入的一波浪潮

  库存周期和制造业生产周期有密切关联。库存周期可以划分为被动去库存、主动补库存、被动补库存、主动去库存四 个阶段。被动去库存和主动补库存阶段市场需求上升并到达顶部,此时由于滞后性,生产先慢于需求增长随后赶超,企业库存先下降然后上升,制造业处于上行阶段;被动补库存和主动去库存阶段市场需求下降,生产的滞后性导致企 业库存先增加随后下降,制造业处于下行阶段。被动去库存往往是制造业新一轮周期的起点,主动去库存一般标志着 制造业周期的末期。

  通用设备订单是制造业周期的先行指标,预计制造业即将触底回升,短期将带动工业互联网需求提升。历史数据表明, 通用设备订单往往早于企业库存变化 6 个月左右,因此可以将通用设备订单视为制造业周期的先行指标。本轮制造业 周期从 2019 年末开始,目前库存和通用设备订单尚处于下行阶段,但库存周期已接近底部,预计通用设备订单需求 有望触底回升,进而带动制造业工业互联网相关投入提升。

  三、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尚处早期阶段,未来仍大有可为

  1、从海外制造业信息化进程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三个阶段

  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红利消退、经济结构转型、行业利润率降低等因素开始逐步限制制造业发展,此时通 过技术手段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成为企业的自然需求,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便应运而生。复盘海外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我们认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围绕企业经营核心环节的独立信息系统的开发及普及。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的各环节细分领域逐步应用, 形成相应的独立工业控制系统或软件:

  1)底层的工控系统于 20 世纪 70 年代产生,霍尼韦尔、通用电气等国际巨头厂商陆续推出分散控制系统 DCS、可编 程逻辑控制器 PLC 等工业控制核心产品并逐渐迭代成熟,工厂可以进行最基本的自动化生产,为上层的工业软件应 用奠定了基础。

  2)独立工业软件。随着工控系统的出现及普及,企业逐步步入(局部)自动化生产,此时围绕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 环节如研发、生产、营销、运维等以及相应支持环节如人力、财务等的各细分领域的独立工业软件于上世纪 80 年代 被相继开发出来,典型的包括负责进行企业内部财务、人力等资源整合的 ERP 管理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等研 发类软件陆续由头部厂商 SAP、Oracle、达索等推出。随后,库存管理、设备管理、生产调度等工业软件也逐渐走向 成熟,企业逐步由自动化阶段步入信息化阶段。

  第二阶段:企业各经营环节的协同互通。实现产品从市场到计划、设计(研发)、工艺、生产、销售、售后,再到运 维等的全流程环节上的数据纵向互通、协同运作,是这一阶段企业信息化的终极需求,大致又分为两个阶段:

  1)部分核心经营环节之间的协同互通。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SAP、西门子、达索等陆续推出 PLM 等产品尝试对企 业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开始联通产品内容管理、订单管理、企业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功能实现不同环节 的独立工业软件的协同运作,以此实现企业不同经营环节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及信息集成。这种工业软件的协同互通 使得企业跳出业务单元的束缚,开始从整个企业的维度实现降本增效。

  2)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纵向一体化集成。2012 年美国通用电气首次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对未来企业的软硬件设备 和数据互通提出了畅想,也正是自此开始,发达国家开始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支持和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并出台一 系列规划。2012 年以后 SAP、西门子、GE 等陆续研发推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各类软件依托平台进行集成,客 户(企业)可以通过平台获得相关服务。以西门子 MindSphere 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例,MindSphere 实现 SCADA、DCS、 MES、MOM、PLM、ERP、质量管理 (QM)、供应链管理 (SCM) 以及其他系统和服务平台的连接,当前平台上已经 集成了 3000 万个自动化系统,超过 100 万个现场互联产品。目前工业互联网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生产和业务环节的 协同,如 MindSphere 已经在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各行业代表型公司内部实现了数据互通,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 本。

  第三阶段: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互通,即成熟状态的工业互联网,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当前的工业互联网主要致 力于打通企业内部各经营环节,企业内部得以打通之后,产业链层级的要素资源协同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产业链层级 的信息化依靠工业互联网人、机、物互联实现,随着数据的积累、技术的成熟,工业互联网将致力于企业间的数据互 通与协同集成,从整个产业链的层面实现效率的提升。

  2、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处于工业互联网发展初期

  国内工业软件的发展以为海外高端工业软件厂商做实施交付起步,当前自研工业软件开始逐步对海外形成替代,同时 工业互联网发展开始追赶国际步伐,因此我国工业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虽也展现出跟海外相似的发展特征但细节不完 全一致:

  第一阶段:独立信息系统的逐步普及与国产替代。1)工控系统的普及与国产替代:在海外自动化设备逐渐成熟并进入我国市场的背景下,1981 年我国吉化公司化肥厂 首次引进横河 DCS 产品,自此工控系统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市场,随后逐步推广至冶金、建材、电力、轻工等重点行 业。90 年代国内企业如中控技术、汇川软件、和利时开始尝试 DCS、PLC 等工控系统自研,2007 年中控技术逐渐切 入 DCS 高端市场,2011 年至今在我国 DCS 市场中市占率保持领先,工控系统持续实现国产替代。2)海外工业软件的实施交付与国产自研产品的陆续推出:我国努力实现工控系统国产替代的同时,海外工业软件逐 渐兴起并开始应用。20 世纪 90 年代热门工业软件如 ERP 等已经开始放量,随后工业软件产品矩阵逐渐完善,满足了 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不同业务环节的需求。进入 21 世纪,相关产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国 内工业软件厂商开始为海外巨头如 SAP、Oracle、西门子等提供实施交付服务。这一阶段,国内厂商开始在不断积累 学习海外工业软件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国产软件研发,相关自研产品陆续推出。

  第二阶段:企业各经营环节的协同互通。随着自研工业软件的逐步成熟,相关厂商如用友、金蝶、能科、赛意等纷纷 投入工业软件协同平台(中台)的研发布局当中,尝试实现企业经营各环节的数据联通。例如,用友推出的 YonBIP 实现了 ERP、SCM、MES 等多种业务的工业软件的协同,覆盖财务、人力、采购、营销、供应链、研发等多个领域, 从企业整体运营的角度促进降本增效的实现。2017 年以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陆续推出,2021 年起工业互联网开 始出现大量落地案例。根据工信部,截至 2022 年 6 月我国已有超过 150 家较大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 超过 7800 万台。以用友精智互联网平台为例,当前平台应用案例涵盖了水泥、机械、航空、石化、钢铁、中草药、 汽车等多个行业,具体解决方案均为通过企业内部生产环节的打通实现降本增效。

  第三阶段: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互通。与国外类似,企业内部纵向一体化集成之后,企业间的要素资源协同将成为工 业互联网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未来成熟阶段的工业互联网将有望联通产业链各企业的所有相关要素资源,实现更深 层次的协同,带领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第三阶段。

  总之,相较于国际发达国家总体趋势,我国工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阶段变迁有以下几个特征:1)工业软件的兴起晚 于国外,早期主要以为海外顶尖工业软件实施交付为主;2)采取先为海外软件做实施,然后自研追赶的模式,逐步 国产替代;3)较快进入工业互联网落地推广阶段,与国际主流趋势基本保持同步。

  四、工业软件国产替代及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普及将带来重大投资机遇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的操作系统,工业软件是其灵魂。工业互联网的上游基础设施为直接进行生产的硬件设 备以及控制这些设备的工控系统等,中层为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数据和软件服务的底座,下游的工业软件、应用软件 等通过搭载到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面向各行业各产品的应用和功能。其中,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基于云的开放式工业操 作系统,而工业软件是工业技术/知识、流程的程序化封装与复用,起到控制生产设备、优化制造、管理流程、变革 生产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是实现企业效率提升的核心,是工业互联网的灵魂。

  1、基础设施层:“5G+工业互联网”模式建设加速

  工业互联网对网络和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互联网的网络体系分为网络互联、数据互通和标识解析三个部 分,其作用在于实现工业互联网数据要素的传输,实现数据传递信息的互相理解,并进行数据要素的标记、管理、定 位。这个过程涉及到企业内网、企业外网等各市场参与主体的信息互联,对联网数量、网络传输质量和网络协同能力 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中国信通院,截至 2021 年超过 50%以上的企业认为现有的工业无线技术无法满足工业互 联网的“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要求,我国工业互联网网络和通信技术亟需突破。

  “5G+工业互联网”正在成为数字化转型新模式。相较于 4G 网络,5G 在各方面方面取得了质的突破,其中最大的突破 之一是将延时从 4G 网络的 60-98ms 下降至不到 5ms。延时低带来了更高的下载速度,同时 5G 网络在信号传输技术、 通道信号频率、单元格密度等多方面都有很大提升。4G 网络在视频、语音等场景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消费互联网得 以诞生,而 5G 满足了工业互联网对于“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要求,“5G+工业互联网”模式为大规模数据、 资源的互通协作带来可能,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点方向。

  国家政策叠加运营商加速“5G+工业互联网”模式建设,五个重点行业已有典型实践案例。当前我国 5G 发展取得了良 好的成效,自 2019 年开始进行 5G 建设起,截至 2022 年我国 5G 基站数量已达 231 万个,CAGR148.87%,为企业通 过应用 5G 网络建设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2019 年工业与信息化部提出了“5G+工业互联网”应用的重点 行业和场景,我国“5G+工业互联网”布局开始加速。2022 年三大运营商先后推出“5G+工业互联网”布局战略,关注智 能矿山、装备制造、指挥交通、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多个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相关营业收入均超过 500 亿元。根 据工信部,当前“5G+工业互联网”模式主要应用于电子设备、装备制造、钢铁、采矿、电力五大重点行业。这些行业 出于自身特点普遍对智能化、精益化管理需求更高,“5G+工业互联网”模式布局更快。

  2、平台层:入局者众多,资源整合能力强的厂商发展空间大

  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迅速。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数据和软件服务的底座,下游工业软件、应用软件等搭载到 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面向各行业各产品的应用和功能。工业互联网平台主要包括工业 PaaS 层和工业 SaaS 层的平台, 代表厂商有阿里云、航天云网、海尔卡奥斯、航天云网等。根据 IDC,45%的厂商 2018-2020 CAGR 达到 60%-100%, 5%的厂商超过 100%,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增长迅速。根据工信部,截至 2022 年 6 月我国已有超过 150 家较大型的 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超过 7800 万台。

  需求角度,中小企业渴望低成本、规模化的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应用,头部企业偏好专用型平台和个性化定制。中小企 业与头部企业在工业互联网的布局有所差异:1)中小企业占整体企业数量的 90%以上,但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利润 低,资金少,贷款难,因此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动力和能力都稍显不足。中小企业的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规模化、 通用型、低成本、可实现商业闭环的工业互联网是当前的主流需求,功能订阅服务是主流服务模式。2)头部企业数 字化程度较高,资金充足,对于工业互联网的需求更加迫切,对于这部分企业,专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个性化定制 服务是主要需求。

  供给角度,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参与者包括传统制造业厂商、工业软件厂商、ICT 企业及互联网企业四大类。当前,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有各类市场参与者加入布局,其中:传统制造业厂商研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初衷是自给自足,满足 自身的数字化转型需求。这类厂商在自己所处的行业积累了扎实的制造经验,推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生产制造环节 和行业说服力上具有极大的优势,然而制造业出身的厂商缺乏互联网和云计算经验,难以实现基于平台的市场扩张;工业软件厂商与传统制造业类似,虽然已有成熟的工业软件和行业经验,但在互联网等方面存在劣势,更适合发展为 特定行业专用性平台。ICT 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切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在于通信技术、互联网、云计算优势,但缺 乏工业行业经验,更适合充分发挥自身网络和平台优势集成各类软件服务,发展成为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传统制造、工业软件类厂商易于向行业专用型平台布局,而 ICT、互联网类厂商有望向通用型平台布局。各行业在研 发设计、生产制造、以及销售等全生命周期环节各具特点,不同的行业面临的影响效率的痛点有所不同,因此企业实 现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具有较高的行业壁垒。当前根据自身优势不同,不同类型厂商推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行 业有所差异。其中传统制造类企业和工业软件厂商优先集中于特定优势行业进行平台应用,发展为行业专用性平台, 如宝信软件的钢铁行业、树根互联的装备制造行业;互联网、ICT 类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行业和领域更加分散, 其主要目标是利用互联网优势打造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此外,互联网、ICT 类企业也会在自身优势行业进行一定 布局,如阿里的零售电商行业、华为的电子制造行业、天翼云的通信行业等。

  不同类型的平台厂商在竞争中寻求合作。以平台和互联网资源为优势的厂商如腾讯、华为等在下游客户,连接工业设 备上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而以行业 know-how 经验为核心优势的厂商如宝信、树根互联在特长领域中做到了极致, 下游客户多为特定行业头部客户。当前,两大类工业互联网平台厂商正在竞争中寻求合作:互联网、ICT 类厂商积极 寻求具备行业 know-how 经验的厂商如树根互联、用友、鼎捷寻求生态合作,加深平台的行业理解,提升行业解决方 案质量;而传统制造、工业软件类企业正积极与互联网、ICT 厂商寻求云平台的合作,如树根互联向腾讯采购云资源 与流量搭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平台厂商发展策略:先基于优势行业纵向加深、再向其他行业横向拓展,资源丰富的厂商发展空间大。工业互联网平 台很难同时覆盖各行业各生产环节的工业知识和解决方案,在行业拓展时,企业往往首先基于自身的优势行业或领域 进行上下游客户的拓展实现行业内部的纵向拉伸,发展成熟之后向其他行业的横向拓展便开始启动。根据 IDC,当前 工业互联网平台竞争激烈,在能源电力、装备制造、通信和电子制造等行业有所布局的厂商较多,同时相关厂商业也 开始逐渐在新能源、采矿、化工以及制造、服装纺织等行业进行布局。进行行业内的纵向拓展和行业间的横向拓展要 求平台可以承载丰富的工业软件、解决方案等,要求平台具有较强的算力、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及各行业资源,资 源整合能力强,网络、云计算经验深厚的互联网厂商、ICT 厂商发展空间大。

  3、工业软件:自主替代、工业 APP 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工业软件市场整体维持较高增速,未来仍有巨大提升空间。2020 年中国工业软件产品实现收入 1974 亿元,较 2019 年增长 14.77%,预计增速领先全球工业软件规模增长(6.11%)。然而,虽然中国工业软件发展态势较好,但工业软 件销售额与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仍有一定距离,市场规模在全球占比只有 6%左右。相较于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全球 约 20%,工业软件市场占比与工业增加值占比出现较大背离,我国工业软件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

  我国工业软件行业发展节奏慢于海外。目前海外龙头企业已经进入“工业云”阶段。以研发设计类软件为例,外资企业 以达索、Autodesk、西门子为代表已实现软件本身的技术积累,并在国家工业化的实践中实现软件的应用协同,实现 流程串通和优化。目前上述巨头均在向“软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转型升级。而我国工业软件行业发展整体节奏慢 于海外,尤其是大量的设计、制造等核心工业软件均为国外品牌所占领,在研发侧以及高端软件领域的劣势尤其明显。

  3.1 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及高端工业软件为国产化主要方向

  研发设计类软件与国外仍存在较大技术差距,国产化程度较低。研发设计类软件用于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领域的效率 提升,具有最高的技术壁垒。由于离工业产品端非常接近,除计算机、数学物理等基础通用知识外,研发设计类工业 软件还需要大量的行业知识、对特定产品的了解、以及工程知识,对通用知识以及行业经验的要求极高,是工业软件 中技术壁垒最高的细分领域。研发设计类软件主要包括 CAD、CAE、CAM、EDA、PLM 等,根据中国工业技术软件 化产业联盟,2019 年国产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仅为 5%,国产化程度低。

  生产制造类软件国产化程度整体较高,但高端市场渗透较低。生产控制软件包括生产控制类(PLC/DCS/SCADA)和 制造执行类(MES)两大类,这些软件可以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过程中进行数据采集决策和资源管理,有助于提高 生产控制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分析决策效率。当前,我国生产制造类软件在中低端市场和某些细分行业领域已经 产生一定的优势,2019 年国产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达到 50%,但是由于缺乏对智能工厂的一站式 解决方案和对技术、对行业的深度理解,国内软件在高端市场上表现不佳。

  经营管理类软件国产化程度最高,高端市场有望突破。经营管理类软件主要管理企业资源、供应链、设施、客户关系 等,主要工业软件包括 ERP、SCM、FM、CRM 等。由于这类软件重资源管理,而对于行业理解要求相对较低,不同 行业通用性更强,同时开发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的难度也较低,因此经营管理类软件在我国的国产化率已经很高,根 据中国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2019 年国产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达到 70%,国产程度最高。然 而由于国内相关厂商行业经验较少,下游客户不具备优势,因此在体量大、业务复杂的高端市场中国内软件仍有待突 破。据了解,当前经营管理类软件的国产替代首先由外围系统替代开始,未来有望向核心系统国产替代发展。

  运维服务类软件国产化进程较慢,缺乏成熟技术和经验积累。运维服务类软件主要有 MRO(维护维修运行管理系统 软件)、PHM(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软件)、APM(资产性能管理软件)等。据中国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预测, 民航行业 2022 年 MRO 时长规模将达到 10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8.6%,增速高于全球平均,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运维服务同样需要较强的工程行业知识和经验积累,2019 年国产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为 30%。

  3.2 离散行业与流程行业信息化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流程工业与离散工业生产过程差异巨大。离散工业为物理加工过程,产品可单件计数,制造过程易数字化,强调个性 化需求和柔性制造。而流程行业生产运行模式特点突出,比如,原料变化频繁,生产过程涉及物理化学反应,机理复 杂;生产过程连续,不能停顿,任一工序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整个生产线和最终的产品质量;部分产业的原料成分、 设备状态、工艺参数和产品质量等无法实时或全面检测。

  离散工业的工业软件需求主要集中在四大行业:电子信息、机械、汽车、航天航空。1)根据 Gartner 和计世咨询数据, ERP(企业资源计划)软件应用行业广泛,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化工、造纸、钢铁行业占据 79.1%的份额。2)SCM (供应链管理)软件应用集中在快消品、食品饮料、制药、汽车、电子信息行业;3)MES(制造执行系统)软件应用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烟草、钢铁等行业;4)根据 CIMDATA2015 年的数据,研发设计类软件应用 集中在航天国防、交通设备、机械、电子行业,四大行业需求份额占 90%以上。

  研发设计类软件 CAD 对离散工业至关重要,当前我国 CAD 发展主要依靠自主替代、本地化服务和高性价比。汽车、 航天航空、机械制造等离散工业对前端设计有较高要求,而 CAD 技术作为离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制 造厂商设计他们未来的产品,并支持从项目前阶段、具体的设计、分析、模拟、组装到维护在内的全部工业流程。此 外,作为工业制造产业链源头,以汽车行业为例,整车厂拥有大量设计工程师,如果离开 CAD,工程师无法开展设 计工作,下游的制造、采购、物流的工作也无法开展,同时 CAE/CAM 工具往往严重依赖 CAD 技术,当没有 CAD 的时候,CAE/CAM 等也很难独立发挥作用。当前国产自主研发的 2D CAD 软件开始逐渐在市场上取得一定地位,2019 年中国 2D CAD 市场国产软件市占率约为 20%,3D CAD 产生了自研产品,但仍然与国际整体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对 于我国安全要求较高的关键行业、关键领域,国产 CAD 具备天然优势,此外国产软件在价格上具备明显优势。

  流程工业自动化水平较高,核心机会在于控制系统的国产替代以及智能化需求提升。现阶段,我国流程行业的生产工 艺、装备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都较高,整体发展速度快。对于自动化水平更高的流程工业而言,实现软件的国产化 已成为新的诉求。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 DCS、SIS、MES 等领域,国产龙头厂商已具备对国外同类型产品进行国 产替代的能力,市场份额逐步提升。工业 APP 有望解决流程工业的痛点问题。工业 APP 是面向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相关业务(设计、生产、实验、使用 等)的场景需求,把工业产品及相关技术过程中的知识、最佳实践及技术诀窍封装成应用软件。相比于离散工业的重 设计和生产工艺,流程型工业企业更关注过程控制,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工艺优化、智能控制、生产调度、物料平衡、 设备运维、质量检验、能源管理、安全环保等多个方面,亟需工业 APP 解决细节痛点问题。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多方面精准发力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去年我国十大领域工业基础指数提升 制造业上市公司向好发展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