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综合信息 > 信息详情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翻身,就要翻船?”

发布日期:2020-12-02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网络
   “不翻身,就要翻船。”这是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代晴华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感悟。他指出,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如果不能实现数字化转型,一定会被淘汰。
 
  近日,在工业互联网的创新与突破——数字赋能新智造论坛上,多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化转型路径,以及未来5年,工业互联网发展将走向何方。
 
  “不翻身,就要翻船”
 
  中国作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在此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并非高枕无忧,很多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制造企业面临着诸多难点和痛点。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飚观察到,一些工业企业面临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难把控、信息化程度不高、创新力度不够、不能及时交付以及生产安全难保证等问题。
 
  其中,在装备制造领域,焊接是必不可少一环。传统焊接过程中往往存在偏焊、漏焊、易产生气泡等问题,从而影响产品质量。并且,由于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高,又易影响工作效率,伴随而来的是招工难、留工难等问题。这是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张启亮观察到的行业痛点。
 
  “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遇到的难点和痛点都不一样。”张启亮指出,在建筑行业,供需不匹配的问题更为突出。一边是工地需要大量挖掘机等机械设备却找不到设备在哪;另一边则是一些设备常常被闲置。
 
  个别产品的制造环节危险性高也在急迫地呼唤着智能制造的到来。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旗表示,早期,电子产品外框打磨和抛光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完成的同时,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爆炸风险。于是,用人难成了一种常态。10多年前,公司就开始探索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之路。2012年,建立了第一座智能制造的“熄灯工厂”,目前,已建成了8座。李军旗说,“没有办法,我们用机器换人。”
 
  除了制造环节,优化从生产到消费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效率同样也很重要。在阿里研究院副院长安筱鹏看来,当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最大的痛点在于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快速变化。人们的消费呈现出个性化、快节奏、场景化、互动化等特征,而很多企业无法实时高效满足这些需求。
 
  这并非单一行业的痛点。比如,每年,服装行业去库存就是一个“老大难”。据安筱鹏统计,当前,风力发电行业的弃电率仍旧不低;在各类设备应用领域,配置效率低的问题一直存在。
 
  添了一张“网”:从几个月缩短到1周
 
  综合企业的痛点来看,降本增效提质,帮助延长制造业产业链;精准投放,扩大市场——这两点是工业企业的普遍诉求。工业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网络,可将人、数据、设备、工厂、产品以及客户连接起来,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将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张启亮通过工业互联网+增强现实技术AR,织起了一张“智能焊接网”。在AR技术的辅助下训练焊接机器人,经过测试,机器人焊接合格率上升到99.2%,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延长了3—5年。还通过在焊接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挖掘机供需双方的信息壁垒,高效配置资源。张启亮表示,针对不同的需求,“需要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积累丰富的工业模型,去解决面临的共性和个性的难点和痛点。”
 
  “从社会互联到工业互联,我们得到了巨大收益。”代晴华表示,公司也开启了“设备互联”之路,把30个产业园的1.2万台设备用不同的标准连接起来,经过评估和优化,设备总量减至6000台。升级后,数控设备的利用率从25%-30%提升到了75%-80%,1台设备的效益约等于过去的3台。
 
  同时,还将AI、5G等技术应用到生产线,对工厂的人、机、料、法等环节进行识别和管理。据代晴华介绍,今年,在北京一家工厂增加了200台机器人,并使每台设备都能在系统上运行、每个软件都可以离线驱动。改造后,工厂的年产值预计将从最初的20亿元增至80亿元。“厂房面积没有增加,但是内涵不一样了。”
 
  “把一个需求(实现周期)从4个月降到1周,需要全链路每一个环节的创新。”安筱鹏表示,通过云端大数据实时洞察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工业互联网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断点、堵点,从而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生产以及实时交付的能力。
 
  未来,工业App或将“无处不在”
 
  当前,数字化生产还是散点式的。11月28日,在第二届中国发展规划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表示,产业互联网主要应用于生产设备管理,在线监测、在线维修、在线停机和启动等领域,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她非常看好数字经济的前景。
 
  “十四五”规划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对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下一个五年,工业互联网将走向何方?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对工人需要具备的技能有了新的要求。流水线上的工人更多地被机器代替,工人将成为更有技术含量的操控员、远程驾驶员等,或者向软件创新型人才转变,成为新时代的“新工人”。
 
  工人的结构也将发生变化。代晴华表示,未来3-5年,企业的产业工人将从2.6万名减到3000名,工程师将从3000名提升到3万名。企业的关注点将从制造转向创新,使制造上“云”,整个过程智能化。“未来,工业App或将‘无处不在’。”
 
  在安筱鹏看来,通过工业互联网构建新的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核心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从“全局优化”着手,即对整个供应链体系各个环节进行全局优化;二是要进行高频创新、低成本创新以及高效创新。
 
  另外,也要发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互联网大国和制造业大国的优势,从而产生叠加效应、倍增效应。
 
  “重构”将是下一个五年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词。张启亮指出,未来,无论是制造环节本身,还是服务环节、商业模式,甚至是数据的商业价值都将被“重构”,整个制造环节都可能由原来从产品出发转变为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而工业互联网产生的大量数据,可能将通过新技术释放出新能量和新价值,从而重新定义未来的工业。
 
  “5G+工业互联网将为制造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在代晴华看来,未来5年,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制造将会走向千家万户,各行各业将形成众多的“工业大脑”,赋能绝大部分中国制造的中小企业,“一起分享技术带来的效率、带来的创新,使中国真正走向制造强国。”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工信部组织开展移动物联网应用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下一篇:鼎纳自动化完成1亿元B轮融资,加速产能扩充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