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美国最伟大的企业,市值一度成为全球最高(8293亿美元),被巴菲特称为“美国商业的象征”,被人称为能够代表人类工业时代的标志性企业,它的创办人之一更是贯穿历史的“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但如今这家爱迪生创办的百年巨头通用电气,却最终还是走向了衰落。
成亏损最多公司
此前,美国《财富》杂志发布了《世界500强》榜单,这份榜单号称最权威、最有分量的全球巨头企业俱乐部名单,无疑是对企业价值的最好佐证。
因此,一旦上榜,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实力、规模和国际竞争力得到了肯定,这对企业也是个重大利好消息。
不过,生意做得大,并不意味着一定盈利。据统计,在上榜的公司中共有31家公司未能实现盈利。而在亏损公司的榜单之中,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以223.55亿美元(约人民币1530亿元)的净亏损位居榜单第一位,成为亏损最多公司。
此外,据数据显示,通用电气此前已经连续两年亏损超过2100亿元。作为美国科技巨头,通用电气公司如今沦落到这种地步,不禁让人唏嘘!!
崛起于蛮荒:爱迪生时代
提到通用电气,还要追溯到发明大王爱迪生的那个时代。
1878年,爱迪生创立爱迪生电灯公司来开发直流电力系统,此公司即是通用电气的前身。在1892年的时候,爱迪生电灯公司与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合并,组成了如今的通用电气公司。
1892年通用电气公司正式成立(GElogo)
数据来源:GE官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汤姆森·休斯顿在交流电技术方面实力强大,这家公司与爱迪生通用公司在直流技术方面形成了强大的优势互补,这一合并使通用电气公司成为电气系统和电气领域的领导者。
两家公司合并后,查尔斯·科芬成为通用电气第一任总裁(1892年~1912年任总裁,1913年~1922年任董事会主席)。
在继承爱迪生研发精神、招揽研发人才上面,科芬无所不用其极。例如,为了查尔斯·斯坦梅茨,科芬干脆收购一个公司的故事,早成为通用电气公司的佳话。
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
实际上,通用电气公司自从成立之后,凭借着其领先世界的技术,很早就开始了国际化发展。早在1906年的时候,通用电气就在中国沈阳投建了一家灯泡厂。
此后,通用电气又发明了全球第一台电烤箱、第一台热感应电炉、第一台荧光灯、美国的第一台喷气式飞机发动机等产品,一直都站在全球电气领域的前列。
到上个世纪80年代,通用电气公司迎来了一代传奇总裁杰克·韦尔奇。韦尔奇上任后,大刀阔斧重组公司业务,将其从国内和制造业的根基中剥离出来,将业务重点放在全球和多元化业务上。
其中,对通用电气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业务,就是金融服务业,通过杰克韦尔奇的运筹帷幄,到上世纪90年代末,通用电气资本(GECapital)成为推动通用电气增长的引擎。数据显示,至1998年,金融服务业务占据通用电气收入的近48%。
杰克韦尔奇在任期内,将通用电气从一家营业额250亿美元的工业制造公司转变为一家营业额为1250亿美元的“无边界”商业帝国。
而据了解,在巅峰时代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曾经市值达到了8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万亿!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提供和服务业务的跨国企业。也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
金融服务业务成最大的败笔
通用电气从一个传奇沦落到崩溃边缘,其实危机早在韦尔奇的盛世就已经埋下,逃不过盛极而衰的命运。
最大的败笔恰是韦尔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埋下的,即进军当时大热的金融业务。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带来了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通用电气在金融业务中获取的收益也越来越多。
2008年,通用电气资本资产规模一度达到5380亿美元,业务涉足商业信用卡、租赁和再保险等几乎所有非银行金融服务。
在经济繁荣发展时,重点转金融服务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旦遭遇经济危机,公司便经不起考验。在韦尔奇卸任后,继任者虽然加大了对研发、技术的投入,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公司重金融轻制造的观念(因为此前20余年里,这一战略给通用电气带来了太多的回报)。
于是,随着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通用电气资本也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危机,下半年不断调低盈利预期,其股价也在危机中下跌超过40%。
受金融业务的拖累,两大评级机构穆迪和标普在2009年3月,先后下调了通用电气的最高评级,这也是通用电气四十年来首次失去穆迪的最高评级,市场纷纷传言这家超级航母或将很快破产。
为了应对公司史无前例的危机,通用电气开始缩减金融业务,转向了全球并购扩张之路。在这期间,通用电气并购了阿尔斯通旗下的电气业务,还花上百亿美元买下了不少石油相关资产。但是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下跌,通用电气的核心业务之一发电机组销量受到影响。
在2016年的时候,通用电气首次出现巨额亏损,亏损了61.26亿美元。此后,为了度过危机,通用电气公司又先后卖掉了公司的家电、保险等相关产业,进军了软件、安全等领域,但是收益都不算太好。
纵观通用电气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走下神坛的根本原因便是太过追求短期利润,忽略了技术研发。可以说,通用电气公司如今的境况,也是给全球所有科技公司的一个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