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加速扩散蔓延,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号称“世界工厂”的广东,怎样从疫情之“危”中把握产业转型之“机”?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再前进的新动能在哪里?
新动能,来自新技术。疫情中“危”与“机”并存。一方面,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疫情在倒逼这些企业走上转型升级之路;另一方面,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
新动能,来自新消费。广东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也是中国第一消费大省。领导干部带头消费、政府发放亿元消费券、政企联手促消费……目前广东各地纷纷出招,提振新型消费、升级消费,释放出巨大的经济乘数效应。
新动能,来自新基建。《广东省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发布,5G、城际轨道等新基建按下“快进键”,将成为广东重要的发展新引擎,成为创新的有力支撑。
直面困难、向上突围,寻找发展新动能,正考验着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智慧。
“世界工厂”化危为机,新动能何在
号称“世界工厂”的广东,怎样从疫情之“危”中把握产业转型之“机”?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再前进的新动能在哪里?
广东是影响全球的重要制造基地,“广东塞车,全球缺货”成为现象级影响力。2018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2.94万亿元,占全国1/8,以此参与世界制造业排名,已经跃升到第五位。广东生产了全世界近一半的智能手机、三分之一的液晶电视、三成的空调。
然而,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加速蔓延,给全球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2月底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迅速扩散,导致国外封城封境、商业停摆,部分产业停滞甚至工厂关闭,海外订单萎缩。作为全球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广东制造正面临重大考验。
疫情中“危”与“机”并存。《南方》杂志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方面,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疫情在倒逼这些企业走上转型升级之路;另一方面,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
“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表示,“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主动换挡,弯道超车
全球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疫情蔓延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受到的冲击也将是全球化的。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南方》杂志记者调研发现,一方面,广东制造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尴尬,一些关键设备、关键技术、关键原材料还需要依赖进口。由于国外物流中断、部分产业停滞甚至工厂关闭等原因,给广东供应链、产业链带来冲击;另一方面,这也倒逼着广东企业掌握核心技术,主动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不断攀升。
以芯片为例,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最大的芯片需求市场。据统计,全球将近1.4万亿元的半导体芯片市场份额,近60%的芯片市场在中国,中国近60%是在珠三角。而国内90%左右的芯片仍然依靠进口。粤芯半导体市场及营销副总裁李海明表示,受全球疫情影响,很多海外芯片厂商停产,这将加速国产芯片对进口的替代。
2019年9月,粤芯半导体第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正式投产,被外界誉为“广州第一芯”的诞生。这是国内第一座以虚拟IDM为营运策略的12英寸芯片制造公司,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唯一进入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平台。
疫情大考下,正处于爬坡量产的粤芯化危为机,产能“不降反升”。今年第一季度,粤芯在受到疫情影响人力锐减21%的情况下,产出高出预期25%。今年2月,粤芯二期项目成功扩产签约,新增投资65亿元,生产高精度数模转换芯片、高端电源管理芯片、光学传感器、车载及生物传感芯片等产品,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超百亿元产值。
广东是制造大省,而芯片制造是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的重中之重。“纵观当前疫情趋势,风险避之不去,我们需要思考的不只是‘活下去’,而是从‘危’中窥‘机’,这是广东制造企业该有的姿态和动作。”粤芯半导体总裁陈卫表示,芯片制造是联结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核心纽带,往上是芯片设计、往下是封测,粤芯深耕在粤港澳大湾区,这里孕育着巨大的芯片潜在发展市场。
疫情给全球产业链带来冲击,也倒逼着广州奥松电子加快创新的脚步。“传感器是智能制造的第一道基础配件。”广州奥松电子董事韩水平向《南方》杂志记者描述道,目前全球传感器市场有超过2万种产品,其中大多由美国、日本、德国的几家龙头公司主导。其中,国内的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传感器芯片进口更是达90%。
奥松电子从事了17年的传感器研发制造,其研发的MEMS半导体温湿度传感器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已全部量产投放国内市场。韩水平表示:“全球疫情持续升温,国际市场的传感器供应充满不确定性,这给像奥松电子这样的国内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
这段时间,韩水平明显地感觉到来自国内家电企业的订单正持续增多。“原来国内家电企业的大多传感器依赖于进口,为了对冲全球疫情带来的供货风险,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选择用国内传感器作为替代。”韩水平举例道,作为一家全球500强家电企业的供应商,奥松电子生产的温湿度传感器原本占据其采购量的30%。疫情期间已经上升到其采购量的70%。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总商会副会长、雪松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劲表示,虽然全球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暂时的,但其所反映出的一些供应链“卡壳”“断链”等经济安全问题凸显出来。这警示我们,要以此次疫情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增强广东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
张劲建议,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创新政策,引导核心企业在关键技术和领域争取全球市场话语权。同时,从长期看,还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聚焦基础领域、前沿领域和颠覆性领域,重点突破若干关键核心技术。
从眼前危机中捕捉新兴产业潜力
“体温过高,请配合检查。”最近,一场师生返校复课的“突发疫情应急演练”活动,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举行。学生经过指定区域,如果体温不正常,测温系统在几米之外就能发现并自动发出警报。
这款校园AR(增强现实)实景防疫管理平台,来自于以物联网、人工智能为核心业务,位于广州的高新兴集团。高新兴集团董事长刘双广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该平台一分钟最多能测试100人,以一个3000人规模的院校为例,半个小时即可完成测温。同时,这项技术还能识别学生是否佩戴口罩,完全可以满足复学后高峰期学生的测温需求。
校园AR实景防疫管理平台的诞生,只是高新兴在疫情期间推出的诸多高科技产品的缩影。刘双广表示,高新兴陆续研发推出了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律师会见系统、5G测温巡逻机器人等产品,形成了完整的公共安全疫情防控体系。目前,这些产品已在全国全面铺开应用。
《南方》杂志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疫情发生以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产业新业态迅速“补位”,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
在广州,佳都科技研发的AI(人工智能)体温人脸追踪监测系列设备及系统解决方案,已覆盖广东、江西、山东等17个省份的28个城市,并出口至伊朗等国家和地区。“疫情带来的是危机与机遇并存。”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董事长刘伟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在疫情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将更好地指导未来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从而为高科技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在佛山,仅用了50天时间,年产量1100万台微波炉的格兰仕工业4.0示范基地一期建成投产。一条生产线平均每隔6.7秒,就有一台微波炉产品下线。“疫情期间,格兰仕没有停下智能转型的脚步。”格兰仕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梁昭贤介绍,物联网芯片“BF-细滘”已经完成全面测试,很快将可以量产。而更高端的物联网芯片“NB-狮山”正在欧美地区及国内的深圳、佛山顺德等地加快推进。
…………
“一些企业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基于抗疫场景进行研发创新,推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优化商业模式,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全国人大代表、阳江市工商联副主席李铁建议,企业要及时把握市场需求,提升产品品质向高质、高端、高水平迈进;要高度重视智能化生产的重要作用,加强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要引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双向发力
国外新冠肺炎疫情愈演愈烈,全球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当前,广东企业面临的最直接影响是市场问题、订单问题。
“国内刚打完‘上半场’,国外继续‘下半场’,外贸业则是要‘打全场’。”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广东外贸企业的心声。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国蔓延,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春节后广东企业在复工复产的道路上一波三折:刚刚解决招工、原材料供应等复工难题,却又面临着国际订单萎缩的巨大压力。
作为中国外贸第一大省,广东进出口总量占了全国将近1/4。去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继续超过7万亿元人民币,外贸依存度为66.35%,外贸对GDP的贡献率为14.23%。可以说,全球市场的波动,对广东尤其是珠三角经济发展影响重大。
以线上交易的方式把“广东的优质商品、优质供应链带到全世界”,正在成为新趋势。广交会被外界称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4月7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第127届广交会于6月中下旬在网上举办。将这个创办60多年的国际贸易盛会搬上云端,既是应对全球疫情的务实之举,也是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
在此次全球疫情中,线上交易给广东企业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以广州一家头部B2C(公司对客户)跨境电商企业为例,其出口品类涉及服装、电子、手机及手提电脑配件等诸多领域,有2万多家核心供货商,50%以上来自广东。这家跨境电商企业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欧洲国家布局了7个海外仓,在此次疫情期间保证国外市场配送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次全球疫情从短期来说给企业带来了危机,但长期来说反而是一种机会。疫情期间,国外大量的商场、超市关闭,传统的贸易方式行不通了,越来越多的欧美客户选择线上消费。”该跨境电商企业副总裁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可以出台扶持政策,精准培育更多的跨境电商企业,引导更多的外贸企业实现线上交易。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低迷,那么中国市场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发展空间?几年前,“中国游客疯抢日本马桶盖、电饭煲”的新闻曾引发热议。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中国老百姓对消费升级的强烈需求。统计显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南方》杂志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外贸企业瞄准正在逐渐复苏的国内市场,直播带货、微信销售,试图接下国内订单。
阳江是全球著名的刀剪制造基地。全球每10把刀剪,就有7把产自阳江。目前,阳江刀剪有着1500多家上下游企业,年产值超过55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70%,出口量占全国的85%。4月初,阳江市五金刀剪行业协会对47家代表性企业进行调查,外贸型刀剪企业全部受严重冲击,取消订单、延期出货、暂停生产约占订单的30%之多。
巨大的国内市场,为广东企业带来了更多发展空间。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原来大多以出口为主的阳江刀剪企业,开始积极拓展国内市场。阳江市五金刀剪行业协会会长、广东金辉刀剪总经理钟敏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以其所在的金辉刀剪为例,公司年产值4亿多元,75%以上的份额依赖于海外市场。目前2000多万元的海外订单至少被延期两个月交货,让他大伤脑筋。最近,公司尝试进驻电商平台,两天的销售额就达到了20多万元。
全球疫情仍在持续蔓延,中国经济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南方》杂志记者/郭芳史成雷发自广州、深圳、佛山、阳江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