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发
制造业“重核”抗疫
2020年这个特殊的春节,一场源自武汉的疫情攻坚战硝烟弥漫,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抵御这一场来势汹汹新型冠状病毒的蔓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此期间,众多制造企业挺身而出,积极投入到驰援疫情防控工作当中,捐赠防疫物资、提供相关设备,充分发挥自身产品和服务特长,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我们常常感叹中国速度,自我调侃“基建狂魔”,荣誉的背后凝聚着无数人的坚守和贡献,在国家罹难之际,制造行业各企业发挥自身力量,用责任和担当,铸就抵御困境的钢铁长城。
TOP 2
制造业整体困难加剧
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2019年,制造业整体困难加剧,频繁、持续性PMI指数跌破枯荣线,显示了中国制造业当下面临的严峻形势。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已出台多项措施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疫情过后,我国经济依然拥有强大的抗压韧性和巨大的增长潜力。
e-works认为,这场突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将对制造业的发展走向产生一定影响的同时,也将促进我国制造业实现变革。未来制造企业将会更加注重对HSE(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将更加务实地推动智能制造、更加主动地拥抱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远程智能服务;生命科学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和智慧交通的理念将全面更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TOP 3
产销量负增长
汽车行业阵痛中转型
2019年中国汽车产业仍面临较大压力,虽然中国汽车产销量再次蝉联全球第一,产销量与行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呈现负增长。随着汽车市场的持续遇冷,传统汽车企业开启了转型升级之路,以应对行业变革,寻求企业长远发展。
随着汽车市场的持续遇冷,传统汽车企业开启了转型升级之路,以应对行业变革,寻求企业长远发展。2019年,出行服务成为了汽车厂商转型的主要趋势。上汽、一汽、江淮、吉利、长城、东风、广汽等自主车企都已推出出行服务,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也推出了有鹏出行,此外,一汽、东风、长安三家车企联合苏宁、腾讯、阿里巴巴等共同投资的智慧出行平台T3出行也正式成立,国际巨头中的戴姆勒、宝马、大众、丰田、通用也在向出行服务公司转型……
此外,随着2019年特斯拉在中国建厂投产,特斯拉被视为了“搅动池水的鲶鱼”,在给国内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带来一定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在倒逼我国的汽车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激发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转型发展。
有机构认为,2019年成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需求显著向上的拐点,至2020年中国相关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约338亿美元,年化复合增长率达到63.7%,并有望在2025年进一步增长至2126亿美元,同时中国的车联网市场有望占到全球市场规模的约27%。
TOP 4
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持续提速
市场将迎绿色明天
2019年,工程机械行业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在日益升级的环保形势下,如何加快产品的更新迭代、如何提高技术主动向国四/国六过渡,如何加快产品的升级是工程机械企业在新排放标准的大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在为抗击新冠疫情中火线开工建设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大显神通,现场来自徐工、三一、柳工等中国知名工程机械行业企业提供的上百台工程机械开足马力同时开挖,全力投入保障工程建设进度,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扩建生命救援通道。
TOP 5
工业“四基”仍旧薄弱
“强基工程”向纵深推进
工业强基的推动可以结合智能制造的技术理念和优势,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创新设计方法、制造工艺、试验测试、仿真验证等过程,加速核心技术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性研究。
工业“四基”包括:核心技术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是工业强国的基础支撑,也是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更是支撑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石。
“四基”之间联系紧密,它组成了工业基础能力。第一,众多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组合成了整机,再由相关的物理单元集合在一起形成生产线,所以零部件和元器件是生产线的基础。第二,若干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生物变化,最终形成了工艺技术路线,而只有先进的基础工艺才能有先进的技术指标。第三,无论是金属、非金属,还是半导体、化工原材料,都是工业制品的母体,先进的材料决定了工业制品的优异性能。第四,产业技术基础包括实验设施、质量检测认证、计量标准核检、技术信息服务平台等,这些都是实现工业技术创新的必要基础和手段。
TOP 6
国企兼并重组步伐加速
高质发展成主基调
2019年,国企兼并重组的步伐正在加速,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正在加快调整,高质量成为国企发展的主基调。相信随着重点领域的国企改革加快落地,随着国企改革的“快马加鞭”,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国企兼并重组正在扎实推进。国有资本正在向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集中,在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交通运输、电信、煤炭等行业的占比达80.1%。通过一系列的国企兼并重组,企业可以迈向结构更优、效益更好、质量更高的发展;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低效无效资产有序退出,企业核心业务更加突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作用显著增强。
总之,推进国企兼并重组,不仅使得企业资源相互融合,增强竞争优势,而且也是企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国际一流企业的重要方式。
TOP 7
做创新颠覆者
中国企业成为全球变革新势力
2019年,从华为、美的、格力、小米、海尔以及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的商业模式中看到这股潮流。在这个大变革时代,中国企业已跃然登场,并尝试从全球化的配角变为主角,成为全球产业变革的新势力。
2019年7月,两张全球排名榜单的发布再次刷新了世界对中国企业的认识,分别是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2019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在2019年世界500强入榜数量上,中国企业以129家力压美国121家登陆榜首。而在2019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位列14位,比2018年上升三位,连续四年排名攀升。
尽管有数据表明,中国入榜企业不是“强”,而是“大”,而国内对入榜企业的争论也比较多。但对于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持否定观点的着实不多。就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也说:过去几年,中国创新指数排名迅速攀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非常重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强调从工厂向实验室转型,以及发展更多知识密集型产业。
TOP 8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进入下半场
风雨兼程
过去是中国为世界制造,如今是中国制造企业走向全球,以往是外企向中国转移,现在是中国企业向外进军,全球化拓展已成为有实力的中国制造企业必然的战略选择。从国际化到全球化,中国制造业国际化进入下半场,路在前方,风雨兼程。
从八十年代世界五百强企业到中国实现本地化发展,到国外的中型,甚至中小制造企业到中国投资设厂,再到外企在中国开设研发中心,国外企业到中国市场的本地化已经走过了将近四十年的历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壮大,本土市场出现了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竞争过度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造企业推进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融入全球产业链,成为一个不可阻挡,也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除了制造业领军企业加速国际化,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服装、制鞋等较为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产业也正在由中国向东南亚、非洲的低成本国家转移。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许多中资企业进一步加大了在海外投资的战略布局。一方面旨在绕开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壁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产业链延伸到国外,加快多样化布局。如晶科、隆基、阿特斯等光伏企业均已在东南亚建立工厂,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TOP 9
中美贸易争端缓和
中国产业链优势明显
当地时间2020年1月15日,中美双方在华盛顿正式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这不仅代表着持续近两年中美贸易争端走向缓和,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阴影有望消散;也意味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地位短期内不可撼动,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世界最大的进口国与出口国,持续近两年的中美贸易争端,不仅使中美俱伤,影响也波及全球。海关总署公布的2019年全年进出口数据显示,虽然2019年我国外贸发展呈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提质的态势,全年进出口、出口、进口均创历史新高,但是全年进出口数据受中美贸易争端影响巨大。
在持续博弈的中美贸易争端中,中国的反制措施对美国的冲击也同样显著。据美国统计局数据,在从2019年11月起的过往一年内,虽然美国对华逆差比同期减少了600亿美元,但对华逆差总量依然庞大,维持在3600亿美元左右。而逆差缩小的背后则是美国对华贸易规模萎缩了近千亿美元,其中,美国从中国进口量减少了700亿美元,对华出口量则降低300亿美元。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美国的排名则居新加坡之后,降至第二位;报告将这一下滑部分归因于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贸易争端。
此外,中美不断升级的贸易争端与博弈,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担忧,带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贡献率接近40%,两国经济增速同时下滑将不可避免地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对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和创新产业发展也会带来持久冲击。
TOP 10
5G商用元年到来
核心技术攻关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
5G产业作为当前技术含量最高、产业规模最大的先进制造产业之一,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构筑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核心产业。而5G产业链的完善程度以及技术水平高低,不但能决定工业的水平和全球产业竞争力,还能为工业的智能化构筑起坚固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