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产业动态 > 信息详情

2019年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市场分析: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是关键

发布日期:2019-04-24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作者:网络
        动力锂电池投资热潮席卷神州 行业重新洗牌预期约至
 
        近日,工信部组织召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启动会,再次搅动锂电池行业一池春水。尽管产能过剩的呼声不断,但在资本拥趸之下的锂电投资欲望仍没有得到完全释放。一股投资热潮正在神州大地席卷而来。
 
        投资冲动之下,行业重新洗牌的预期也如影随形。如何避免“一哄而上”投资窠臼再次引发行业关注。
 
        “投资过热”到“产能过剩”

        “资本的嗅觉永远灵敏,但‘投资过剩’的表述却不一定准确。市场环境下,资本的大规模涌入在任何‘朝阳产业’的早期阶段都无可避免。从长远来看,资本的涌入也将推动产业的向好发展。虽然投资不会‘过剩’,但它会出现‘过热’的表现。”艾瑞咨询行业分析师王乾在表示。
 
        “事实上,与新能源汽车最为相关的锂电池产业相关领域为动力电池产业,而动力电池也早已不是发展矩阵中的婴孩。”王乾指出,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动力电池装机量为56.89Gwh,相比较2012年不足1Gwh的装机量实现了飞跃式增长,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目前看来,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企业已具备了一定国际竞争力。不可否认的是,出货量远大于装机量的“产能过剩”却一直存在。以刚刚过去的2018年为例,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出货量达到65Gwh以上,去库存化存在压力。王乾补充道。
 
        另外,从产能利用率来看,也是导致“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汽车动力锂电池产能达到142.00GWh,同比增长119.0%;自2015年开始,汽车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2017年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31.3%;2018年一季度,汽车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继续下降至19.0%,行业整体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截止至2018年我国汽车动力锂电池产能达到约182GWh,产能利用率约为29.5%,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2014-2018年我国汽车动力锂电池产能及利用率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据数据显示,到2020年,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15家大中型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动力电池产能将接近300Gwh,是2020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需求量的三倍之多。
 
        
        2020年15家主流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动力电池产能规划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分析指出:“一方面,政府干预,准入门槛提高,巨额补贴吸引大量投资。锂电池产业受政策影响较大,2016年11月工信部发布《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征求意见稿),要求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GWh,迫使大部分锂电池企业扩大产能。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系列补贴和优惠,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新能源汽车配套领域,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自然也不例外。”
 
        “此外,竞争加剧,扩产以追求规模效益。”江望月表示,我国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激烈。一方面,我国逐步放开合资车企股比限制,加剧市场竞争;另一方面,随着政策补贴的逐渐退坡,动力电池市场正在从“政策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
 
        动力电池企业要在众多竞争者中突出,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是扩产。必要的产能规模能够让电池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对整车企业的议价能力,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扩产也是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快捷途径。江望月称。
 
        王乾指出,导致“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是各类资本对汽车与出行行业“电动化”趋势的信心,资本方的投入从上游引发了“产能过剩”的结果与“投资过热”的现象。尽管新能源汽车的份额在不断扩大,现阶段新能源汽车本身的局限依然使其难以在短期内与内燃机汽车“正面对抗”,且其有限的市场规模难以消化大量的动力电池产能。
 
        “而政策利好也对资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王乾表示,多因素的叠加使得各方资本在动力电池行业持续加码。
 
        锂电池产业“产能过剩”影响几何?
 
        锂电池产业“产能过剩”会对未来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1、会延缓技术创新,增加行业负担
 
        江望月指出,锂电池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技术创新上离不开资金、研发、人才三大要素的支持。目前,我国锂电池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整体呈现“多、散、乱”的局面,龙头企业在产品技术水平、成本管控、生产管理体系上较少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小企业陷在规模的困境中,盲目扩张导致的产能过剩,造成了资本浪费、研发积累不足、人才缺失,不利于锂电池技术创新。
 
        2、加速企业淘汰

        江望月指出,由于行业内低端产能过剩,大多数中小企业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高端需求,动力电池订单骤减,市场被挤压严重,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尤其是随着2018-2020年锂电池产能的陆续投放,产能利用率的分化将不断加剧,伴随而来的是锂电池企业盈利能力的全面分化,盈利较差甚至亏损的中小厂商将加速出局。
 
        “必须重申的是,投资行为增多对整个行业而言并不是坏结果。”王乾表示,优胜劣汰是整个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投资过热”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包括盲目跟风的投融资行为和部分为“补贴”而进行生产的动力电池厂商涌现,但这些影响也将在短期内成为过去时。目前,动力电池领域的市场份额正持续向头部企业集中,行业整合、规范化发展和从生产到回收的动力电池产业链条完善都将在资本和政策的双重支持下完成。
 
        扭转“产能过剩”通病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如何扭转投资“一窝蜂”进而导致“产能过剩”的通病,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1、应加强产能预警,强化安全监管
        江望月指出,有效、真实的产能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和企业合理决策,可建立产能发布和预警机制,由政府部门机构或第三方非营利性组织进行信息的核查与及时发布,杜绝“烂尾”工程和“占坑”行为,重点关注产能利用率和产能变化。从保护消费者利益出发,加强违规电池产品的监管力度,对出现电池质量安全问题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并实施有效的惩罚措施。
 
        2、鼓励市场化兼并重组
        江望月表示,在淘汰低端产能中,市场将起到关键作用,技术落后、规模过小、形式分散的企业缺乏竞争力,在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下自然会被淘汰。随着市场机制的发挥,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加快步调,企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要继续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3、发展重心由扩产转向提质降本和技术突破
        当前动力电池主流企业的发展战略重点不再是产能扩张,而应是如何优化产能、通过核心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水平提升实现产品的提质降本,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目前新能源整车企业对动力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动力电池性能的提升亟待技术突破。因此,企业应加大支持基础研究,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强产学研的协同发展,利用技术创新向高端领域集中,创造竞争优势。
 
        4、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对于动力电池的提质降本、产能优化具有关键作用
        ”江望月指出,一是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整体还是以“量”取胜,生产规模大但品质不如日韩,尤其是一致性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动力电池行业属于制造业范畴,智能制造能有助于品质的精准控制,并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仍然需要企业和政府持续的大力投入。
 
        总之,“要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依赖‘市场化’,但不能忽视政策的积极作用。”王乾分析称,对行业标准的规范、对补贴获取的高标准要求和对投资方向的正确引导,依然是动力电池产业高速成长期不可或缺的。尤其是要继续支持一批技术先进、链条完善、产品质量过关的动力电池企业,同时对这些企业的“反哺能力”提出要求,以保证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动力电池领域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低盈利、高现金流:紫光财报背后的半导体另类求生之路

下一篇:“十三五”期间充电桩市场将突破300亿元,但这五大难题仍待解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