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以来,各地建设热情不断高涨。目前,我国已公布了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共计290个城市。记者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还发现,截至今年3月,我国95%的副省级城市、83%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个城市,均在政府工作报告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伍浩介绍,建设智慧城市将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抓手。因此,智慧城市建设有望在未来进一步提速。迪赛智库研报表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发展智慧城市,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对相应的智慧城市服务需求也大大增加。预计“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市场规模将在千亿元级别,如果考虑到其他上下游产业链,如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整个市场规模将有望扩容至万亿元。迪赛智库等多家第三方机构还预测,随着智慧城市应用日益普及,相应的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多个产业也将因此受益。
事实上,目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进程远超外界预期。以工作成效明显的浙江省为例,通过和当地运营商、蚂蚁金服、纳里健康等企业的合作,杭州等浙江重点城市已经大面积普及了“互联网++政务”、“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智慧警务”等智慧城市服务,同时还在多数应用场景达成了移动支付和无现金化水平。
据介绍,沪杭甬高速通过和支付宝、广发银行等企业的合作,已经成为全国最早实现“互联网++交通”的高速公路。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营运管理部经理郭超群告诉记者,沪杭甬高速每天进出车辆4万辆左右,以前采用现金收费方式,从停车、取卡到付费,耗时较长,通行效率较低。而对于不能走ETC车道的货车司机来说,还需要随身携带大量现金,也不安全。而通过移动支付等智慧城市应用,大大节约了车辆的缴费时间。
智慧医疗同样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浙江大学医学院部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向记者介绍,通过“纳里健康”、邵逸夫官微、支付宝服务窗口等,患者可以在手机上一键完成预约、取号、排队、查看化验单、支付、取药、复诊、药品配送到家等所有看病流程。蔡秀军还透露,按照传统医疗流程,一个患者平均看病时间需要4到5小时,而智慧医疗平均只要1.7小时,同时可以有效地杜绝黄牛,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效率,还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
由于智慧城市应用潜力巨大,三大运营商以及众多IT巨头已在这一领域展开积极布局。记者统计发现,三大运营商近年来已累计和超过300个城市签署了智慧城市建设协议;蚂蚁金服则已与全国25个省(市、区)政府352个城市在新型智慧城市、“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出了政务办事、医疗服务、交通出行、生活缴费等在内的9大类58种不同类别的服务,覆盖用户已超1.5亿。此外,IBM、华为、中兴、新华三等企业也已投入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分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中期数据处理设施建设和后期的服务平台建设,相关的建设涉及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系统集成企业、数据采集分析企业、电信运营商和数据服务企业。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日益完善,各类智慧城市应用被广泛使用,将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会对整个IT产业链将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