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难题正是世界的难题。2008年以来,发达经济体对高端制造业的重视前所未有,希望重新找回经济稳定之锚。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也加大了对低端制造业市场的争夺。在这张世界制造业坐标系里,中国制造业的功能和定位,与21年前已截然不同。
高端智能制造,是工业的一个分支,也是当下一门显学。
德国、美国、日本,先后提出发展宣言,拿出行动纲领,德国推行“工业4.0”战略,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回归规划,日本提出振兴制造业计划等,争做新一代工业革命的领头羊。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蔡荣华在例行发布会上告诉记者,“一方面,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抢占一些新兴领域的制高点,同时也在积极吸引制造环节回归本土;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普遍加快,许多国家以更低的成本优势进入制造业领域,特别是一些中低端环节。”
中国,作为高端制造业的后来者,正迎头赶上,力争成为制造业强国。那么,在高端制造业的坐标系中,中国位居何处呢?
德国:40%的企业已参与工业4.0
德国“工业4.0”重视对整个工业流程的思考,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二是“智能生产”,三是“智能物联网”.
德国制造业被称为“众厂之厂”,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工业基础就是“制造科技”。德国是世界第二大技术出口国、欧洲创新企业密度最高国家。造船、钻探机械制造,到高速列车、地铁、汽车、飞机等行业,德国一直稳坐世界前三名的位置,制造业地位难以撼动。
“工业4.0”概念,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以“智能制造”为主导,将人、信息、物体相连接,机器进入到智能化网络中,自动调试生产流程、节奏,自动地修复故障,以更智能、更个性化的方式制造产品。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厂集团业务拓展经理张明告诉记者,德国“工业4.0”重视对整个工业流程的思考。
德国“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机器人与自动化部门相关负责人认为,工业4.0时代,机器人除了实现高度互联以及借助物联网技术灵活地与其他设备交流之外,机器人的移动能力和与人协作的能力也必须加强。
据张明介绍,“工业4.0”战略已经得到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一些产业协会已在其下属多个生产领域的研究所已经引入工业4.0概念,“西门子已经开始将这一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德国信息通信和新媒体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德国企业已经开始研究并参与“工业4.0”。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表示,“德国直接实施工业4.0,中国要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两国有巨大合作空间。”
德国是中国在全球第三大贸易投资伙伴。德国驻华公使吕帆透露,2014年,中德双边贸易总额超过1500亿欧元,德国在华投资额达到450亿欧元,中国对德国投资只有15亿欧元,“这表明我们未来有着巨大的合作增长潜力。”
今年以来,两国在制造业方面的合作步伐明显加大加快。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成功并购几倍于自身规模的德国GRG集团,以1200万欧元收购其54.98%的股权。并购成功后,德国GRG集团将对合心机械敞开所有技术和管理体系,并共享所有市场,并投资人民币1.6亿元在长春经开区建设中德机器人产业园。
美国:制造业回归促经济反弹
一方面,销售额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中有一半以上正在积极考虑把生产搬回美国,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中也有13%有此打算;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引领的美国生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是美国产业发展的主方向。2014年美国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再增长 7.1%至6.15万项,居各国之首
2008年以后,美国意识到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经济金融化、制造业空心化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基础。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信息产业最发达和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也是装备制造业最强大的国家。全球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中,美国占据31%的份额,综合竞争力居世界第一。2012年2月,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提出“制造业回归”,踏上了新一轮工业革命征途。
为了保证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依然保持领先地位,美国先后提出“再工业化”、“重振美国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等战略目标,推出颇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制造业,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投入,采取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从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再工业化’包含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和中低端制造业的回归两个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制造业的快速复苏并非源于中低端制造业企业的回归,而是以耐用品制造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增长。”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专家赵硕刚撰文中提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结构性改善成为推动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的重要因素,“这种结构性改善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以及制造业占GDP比重扭转了持续下滑的势头。”
波士顿咨询公司近期对美国大公司展开的调查发现,销售额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中有一半以上正在积极考虑把生产搬回美国,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中也有13%有此打算。
从目前形势看,美国力图通过“制造业回归”重振本土工业,一方面是防止制造业萎缩失去世界创新领先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是要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寻找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而不是仅仅恢复传统的制造业。
“美国制造”最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承载的科技含量与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的美国生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是美国产业发展的主方向。
美国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远远高于德国、韩国等国家,并且研发活动集中在高科技领域。例如制药、电子设备等高端行业的研发优势领先于其他发达的制造业强国。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前3个季度,美国超过中国,在过去6年里首次成为德国的最大机械出口市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显示,继2013年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后,2014年美国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再增长 7.1%至6.15万项,创历史新高,居各国之首。不仅如此,从研发投入看,目前美国研究和开发投入增速仅为1%左右,远低于危机前3%-4%的水平,处于历史上的低位,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近年来,美国制造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领域。美国还出现了硅谷、南加州、波士顿等微小技术领域的六大经济中心。所谓微小技术产业,是由纳米技术、微机电系统等尖端技术开辟出的全新产业领域,是多种学科交融并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高技术产业。
无疑,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就是在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实现再一次依靠工业化来推进实体经济的转身与复苏。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建立在知识产权优势基础之上的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以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结构转型。
日本:危机意识推智造业发展
除了要大力发展机器人、新能源汽车、3D打印等的政策之外,要积极发挥电子信息的作用,建议转型为利用大数据的“下一代”智能制造业
全球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中,日本占了29%。无论是在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优势,都被看作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基础,这正是日本制造的强项。例如模具,美国造的模具轧制寿命为3万次,而日本制造的模具可以轧制6万次到10万次,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使用的都是“日本制造”。
拥有数量、质量领先的知识产权的日本制造的精密仪器和质量控制也居上乘,日本国民总产值的49%来自于制造业。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教授张玉来却认为,在制造业不断转型的智能化时代,日本仍是技术的“领跑者”,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受到环境发展的限制,不得不向外扩大市场。
今年以来,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的《2015年版制造白皮书》(下称“白皮书”)认为,倘若错过德国和美国引领的“制造业革命”的机遇,日本的制造业难保不会丧失竞争力,有感于德国“工业4.0”和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对“日本制造可能落后”显示出强烈危机感。
《白皮书》认为,日本制造业要积极发挥电子信息的作用,建议转型为利用大数据的“下一代”智能制造业。
与德、美的制造业相比,日本虽然在劳动效率、节能等改善生产效率方面较为擅长,但不少企业都对进一步发展数字化智能制造持消极态度,尤其是对物联网的关键软件技术和相关人才的培养十分欠缺。另外,日本制造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充分,比如工厂使用的制造设备通信标准繁多,许多标准并存,没有得到统一,需要跨越企业和行业壁垒,强化“横向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是机器人生产、研发和使用大国。二战后,日本的劳动力不足,从美国购买了大量的机器人来替代人工,后来日本又在这些机器人上进行钻研和改进,从而使本身的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起来,而且由于日本的地少人多,人口老龄化严重,长期以来日本对机器人比较重视,特别是在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方面,都在世界遥遥领先。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近期在视察日本一家制造业工厂时宣称,日本将把机器人作为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支柱,希望通过发掘机器人的可能性实现日本经济的增长,并会出台放宽限制的政策来大力促进机器人使用。
《白皮书》认为,除了要大力发展机器人、新能源汽车、3D打印等的政策之外,日本应发挥电子信息的作用,推动智能制造业发展。另外,白皮书认为,日企赴海外发展今后仍将持续,但新技术研发基地仍有留在日本国内的倾向,此举便于率先集纳优质的知识产权。
中国:争做产业分工“高精尖”
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中国已具备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北汽集团研发基地的一间普通车间,没有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没有挥汗如雨的汽车工人,安静整洁的车间里,全自动化的机械手臂在灵巧地上下翻飞,将一个个模具雏形变成崭新的轿车。这是中国高端制造业正在前进的缩影。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第一个十年进入世界强国之列,第二个十年要进入世界强国的中位,第三个十年、即2045年进入世界强国的领先地位。最终在建国一百周年时,要实现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作为C919国产大飞机项目主要的软件方案供应商之一,达索系统大中华区总经理王皓峰告诉记者,非常看好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未来。如今的中国在众多行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正在快速发展,达索系统对此充满信心。
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在亚洲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性的制造业地区供应链,13亿人的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不仅是中国制造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吸引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留住脚步的重要原因。
国际经济顾问公司环球透视(IHS)首席亚洲经济学家Rajiv Biswas持相同观点,在某些高端制造领域,中国制造业已经初露锋芒。
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7大类重大工程包累计完成投资3.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领域的重大工程包将瞄准六大高端制造业的重点项目,发挥了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10.5%,比规模以上的工业高出4.2个百分点,而且这样的增长势头已延续7个月。
以华为、振华重工、三一重工、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中船重工、江南造船、宝钢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频频向国际市场输出高端产品,世人正在改变对中国制造的固有认识。
截至目前,中国制造业年产值超过2万亿美元,尽管从规模上已是全球第一,且在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中也位居全球第一,然而,如果站在全球产业分工视角来看,刚刚崭露头角的中国制造业如何在老牌制造业强国环绕下占有一席之地并摆脱过去“大而不强”发展模式,无疑是一场硬仗。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研究助理Jost Wbbeke认为,中国强劲的发展活力能够极大推动工业创新,未来中国将能够生产可与领先技术提供方相媲美的技术。
汇丰亚洲经济研究部门联合主管Frederic Neumann曾断言,发达国家很快就会发现,他们将面临来自中国势均力敌的竞争,这些传统的工业化强国会为此大伤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