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产业动态 > 信息详情

打造“互联网+发动机研发与制造”新模式

发布日期:2015-06-05 作者:网络
   当前,新技术、新应用、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兴起,正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纷纷抓紧调整各自的战略,日益重视制造业在促进经济复苏和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战略规划,德国提出实施工业4.0,中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都是希望在新一轮制造业的分工和竞争中抢得先机,发挥优势,寻求更大发展空间。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工业之花”,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科技创新的产物,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水平,其单位重量投入产出比远高于飞机、计算机、汽车和船舶,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巨大,是大国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为提升航空发动机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应大力推进与国际先进航空发动机企业的强强联合,进一步夯实基础,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实现中航工业发动机“为世界发展贡献动力”的宏伟愿景。
 
  一、提升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把握科技发展主动权
 
  美国始终专注航空发动机新技术的发展,持续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或综合性研究计划,不断提升航空发动机的技术水平,为各类航空发动机研制提供了大量成熟技术,充分保障了美国空军在21世纪中期前保持空中霸权优势。
 
  正是长期坚持科技创新,美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引领着世界航空发动机的技术发展。我国的航空发动机要实现自主创新发展,就必须重视技术研究工作,它不但为产品研制提供必要的技术储备,还是产品创新的前提。
 
  航空发动机是一个多学科深度融合的技术集合体,其整体水平受到单项技术的限制。针对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的发展需求,我们要紧盯全球科技发展的新特征和新趋势,统筹规划技术发展,加大科技投入,着力解决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等共性问题,掌握基础理论和基础手段,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积极开展推动科技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原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加速由跟随向自主创新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持续加强基础技术和预先研究,增强技术积累和储备;推动发动机配套企业贯彻统一的技术标准,提高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质量,满足航空发动机的配套需求;加强前沿技术的集成验证,引领和支撑航空发动机技术和装备的跨越发展。
 
  借助全球资源,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助力科技创新:一是结合国内大学、科研机构、高技术企业的专业和技术优势,实施整体布局,利用科技创新合作网络,推动外部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二是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拓展国际合作,提升科技创新的水平。
 
  二、创新方法手段,增强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能力
 
  对中航工业发动机来说,所有的创新活动都是为了研制出性能更先进、质量更稳定、成本更低廉的航空发动机产品。对流程、工具、规范等要素进行梳理、分析、补充和提升,对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活动进行规范、优化,最终构建平台统一、标准统一、成果共享、信息集成、涵盖产品研制全生命周期的技术体系。
 
  研发技术体系就是从技术本身和技术管理入手,建立系统、科学、统一的研发流程、方法和标准,指导和规范航空发动机研发行为,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着力解决“如何正确地做事”和“如何做正确的事”的问题。技术标准体系就是要统一航空发动机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实现“同一对象,同一标准”,满足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和自主发展的知识服务需求。
 
  三、强化科技管理,加速科技创新
 
  科技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科技成果和专利的有效转化和应用,对科技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有效运用专利信息,可缩短研发时间60%,节约研发经费40%。
 
  2000年以来,世界知名航空发动机企业加快了专利申请全球化步伐,并对其重要专利进行了全面战略布局。GE公司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达22000余项,罗·罗公司达24000余项,普惠、斯奈克玛公司均接近20000项;专利布局重点突出,核心专利高度集中。这些公司利用庞大的专利数量及成熟的布局,有效保持技术优势,规避研制风险。据资料显示,美国、日本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英、法、德等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也达到了50%以上,众多的专利数量及较高的成果转化率,不仅加速了科技创新,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为适应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亟须加强科技管理,坚持“研究成果化、成果应用化、应用市场化”及“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思路,以创新为导向配置科技资源,通过引导创新方向、整合技术资源、创新技术交易机制、建立健全技术交易制度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逐步建立起“创造为核心、保护有布局、运用有成效、管理更科学”的体系结构,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为新一轮科技创新提供肥沃土壤和良好自主环境。
 
  四、凝聚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环境
 
  开展科技创新,人才是最关键的环节。扩大科技创新人员总体规模,加速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力卓越的航空科技创新队伍,完善科技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形成技术、技能人才积极钻研技术的良性机制,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国际前沿专业水平和广泛影响力的航空技术带头人队伍,进而打造一支敢打硬战、善打硬仗的高水平技术、技能队伍,强化航空发动机技术基础领域的深化研究和前沿领域的探索研究,加速航空发动机各专业技术水平向国际领先迈进。
 
  加强新技术研究和管理力量建设。研究院所建立专门研究机构、专门研究队伍,并建立相应机制,保证新技术研究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的有序流动,到2020年,研究院所从事新技术开发的预先研究人员占科研人员比例要达到18%。
 
  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奖励制度,扩大奖励范围。用突出贡献者姓名命名产品和机构;提高成果奖中发明奖的奖励额度;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特殊奖励;保障专利产业化过程中科技人员的合法收入,探索对专利持有人的股权、期权激励制度,探索技术股权收益制度。
 
  五、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创新
 
  当前,我们正处在创新驱动和创意引领、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互联网改变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全新时代,拉开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序幕。时代的大潮正推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在创新变革的道路上主动作为。作为国内主要的航空发动机研发与制造企业,我们必须勇立潮头,跟上时代的步伐。
 
  信息化是人类最重要的创新成果之一,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也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利器,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发动机科研、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设计、制造从二维过渡到三维,技术和应用从单元向系统集成,流程和业务从串行到并行,资源和工作从独立到协同,两化融合氛围基本形成。两化融合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还是要站在时代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高度,引入工业4.0理念,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互联网+发动机研发与制造”新模式,借助世界优势资源,助力科技创新。
 
  建设支撑制造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设计院所和制造工厂,将创新的组织体系、网络化物理设备和传感技术、射频技术、云技术等数字化技术相结合,打通数字化生产线,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
 
  航空发动机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世界优势资源,建立协同开放的创新机制,进一步加强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协同共享,实现中航工业发动机内部跨专业、跨单位、跨地域的高效协同,以及从科学发现、技术研发到工程实现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有效衔接。通过互联网创新平台,充分展示航空发动机的优势技术、产品、能力和资源,激活内部潜力,实现航空技术、产品的溢出效应,发布产业发展新需求,挖掘外部优质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的互联互通。
 
  相信通过夯实基础,并借助互联网创新平台助力科技创新,打造“互联网+发动机研发与制造”新模式,中航工业发动机必将全面提升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实现振兴航空发动机的梦想!
 
  科技创新,我们已经在路上。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柏克强势进驻巴基斯坦 几十家本土媒体报道呈井喷之势

下一篇:实施工业强国战略 把握《中国制造2025》要求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