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高频词汇,在这种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日,国家工信部发布了《2015年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工作要点》。此次“工作要点”的核心主要着力解决制约原材料工业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推进技术改造、资源整合、节能减排和军民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
“制造”转型“智造”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工作要点》中提到了机器人发展问题。文中提出,在机器人应用方面,扩大关键岗位机器人使用范围。尤其是在健康危害和危险作业环境、重复繁重劳动等岗位推广一批专业机器人。
有专家指出,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美欧、日韩等国家大力推动的“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等发展战略,将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形势是,外部面临制造业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压力,内部则存在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供给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仍然是全球制造业大国,要保持这一地位,必须紧跟美、德、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尽快完成高新技术引领下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和升级。
近年来,随着新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国陆续掀起了机器人研发热潮。以机器人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机器人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必须加快推进。从政府传出的声音足以看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从最初我国的“制造业大国”向“智造业强国”转型相契合。
据了解,目前我国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销量为14980台,2011年达到22577台,同比增长50.7%。而据最新数据,201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6902台,同比增长19.2%,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预计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总量将达35000台。
如果从工业机器人装机量的数据来看,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统计,201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达到2.7万台,同比增长19.5%,占世界工业机器人装机量的14.8%,仅次于日本居全球第二。2012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存量已突破10万台,占世界存量的8%,仅次于日、美、德、韩。2013年我国市场销售3.66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销售量的1/5,同比增幅达60%,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但是,从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情况来看,我国平均每万人保有工业机器人数量仅为23台,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8台,更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由此来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意味着我国工业机器人未来市场发展空间仍然十分巨大。
因而,尽管目前我国市场规模已是全球最大,但相比日本、韩国国产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仍很滞后,在汽车制造等高端行业领域,外资机器人的市场份额达96%,几乎成垄断地位。国内机器人的制造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并且核心零部件主要依靠进口,企业的行业竞争力较弱。在如此客观境遇下,助推机器人产业也成为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