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令人惊喜的是,远景安徽凤阳风电场和安徽鲁山风场的风机利用小时数分别达到2390小时和2135小时,比全省风电场平均年利用小时数高出725小时和470小时。需要说明的是,到2014年12月31日,远景低风速智能风机在安徽省的并网容量达到51万千瓦,运行时间在一年以上的风电场容量为45万千瓦,其平均利用小时数比全省均值高出345小时。
于是,问题就来了:看数据,远景风机的时间利用率并不比其他品牌的风机高多少,可为什么利用小时数却如此让人惊喜?用简单的一句话作答,就是在变化多端的低风速区域,远景智能风机机智地捕获了风能资源,其背后的力量在于远景智能风机技术和远景智慧风场管理系统对于能量可利用率的数字化管理。
到此,不得不提远景提出的低风速风电场“三七管理”原则,即在低风速风电场,30%的时间所蕴含的能量超过全年的70%以上,而70%的时间所集中的能量还不足全年的30%。不幸的是,70%的能量分布在8米/秒到12米/秒的风速区间,恰恰这个区间的风能是最难以捕获的,这也是实际风能转换效率和理论风能转换效率偏差发生最大的风速区间。
让人欣慰的是,针对低风速风电场的技术特点,远景智能风机控制技术中有一个基于神经网络的样本训练预测模型,这个在线运行的软件模型能够不断通过历史样本训练,实现对风电场风速模式的识别,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远景智能风机在低能量转化工况下运行的几率,这也是远景智能风机在低风速风能蕴含量最大的风速区间风能转换效率行业领先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远景智能风机技术还包括先进的测量技术、数据分析专家系统、主动性能控制和基于可靠性的决策算法等。
必须要说的是,“三七管理”原则是对能量可利用率进行管理的基点所在,也可以理解为,用70%的时间里做好风电场运维管理的各种规划,好让所有的风机整装待发且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好在30%的时间里一门心思的发电!可怎么才能做到这最为关键的一点呢?风电场运维工程师可以通过基于云平台的远景智慧风场Wind OSTM管理系统及其高级应用,来量化提升低风速风电场资产管理的收益率。
低风速风电场的出生基因很重要,这主要体现在最优化的微观选址方面,包括机型混排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做到充分挖掘并利用低风速风电场的风资源,就像渔夫一网打尽想要的鱼儿。需要提醒的是,低风速风电场发电量对风速有着很强的敏感性,在风电场设计过程中0.1米/秒的风速误差对应4%的发电量误差。这一点可不是故作痛点,而是低风速风电场设计实践中血淋淋的教训。这也是为什么同在安徽省,相似的地形、类同的风资源,而风电场利用小时数差距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一点,低风速风电场风机间的附加湍流、尾流明显大于传统风电场,可能导致5%-10%的发电量评估误差。而远景的格林威治云平台在挖掘低风速风电场数据的基础上,对传统设计软件的适用性进行技术优化,使流体、湍流、尾流推算符合低风速风场的运动规律。
那么,远景风机利用小时数高于安徽全省平均水平20%以上的逻辑已经比较清楚了,远景希望2015年中国低风速风电场的利用小时数有进一步显着提升,更好地将时间可利用率转到能量可利用率上来,即使远景与行业分享更多的理念和技术也乐此不疲。
|
2014年全国风速普遍较低,风资源状况较差的安徽低风速地区更是雪上加霜。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安徽省风电场风机平均年利用小时数仅1665小时,而使用远景风机的风电场平均年利用小时数为2010小时,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