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产业动态 > 信息详情

全球石油石化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其对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影响(一)

发布日期:2015-01-22 来源:中国石油机械网作者:网络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石油石化工业技术装备的不断进步,市场需求和资源情况的变化,全球石油石化工业格局的演变,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石油石化工业经历了三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一次比一次深入,一次比一次规模大,进而推动世界石油石化工业向更广、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这对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已经、正在和将要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两个连带结果是:①形成了一支以垄断资本为依托的大石油石化公司和以国家资本为后盾的国家控股公司(如法国的埃尔夫·阿奎坦公司)为主体的跨国大石油石化公司群,并成为国际石油石化工业和市场的中坚力量。②随着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独立、经济振兴、石油资源的国有化和两次石油危机原油涨价得到的石油资金,加上跨国石化公司以输出资本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化经营的发展,促进了不少产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韩国、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等)开始建设和发展石油化工,使世界石油化工的布局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2正在进行中的全球石油石化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现状2.1调整的背景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世界石化界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进一步深入,出现了一大批高科技产业,高新技术产品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并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高科技与石油化工产业的相互结合和渗透促进了石油化工工艺、装备水平的提高,进而对石油化工产业提出了新产品、新材料的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又使油品和石化品市场的消费格局与水准向高新方向发展。
 
 
    二是80年代中后期后比较适中的国际原油价格,为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石油石化工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世界石油化工逐步形成了美、欧、亚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据统计,世界各大地区乙烯生产能力占世界总乙烯生产能力的比重, 1990年美国为30 ,欧洲为25 ,亚洲为19 ,其他地区为26 ,而1998年此比重变为美国28 ,欧洲22 ,亚洲三是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石化工业在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后趋于成熟,本地区常规大宗石化品市场进一步趋于饱和,获利空间减少,不得不把发展的重点移向与高科技产业有关的产品和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移向对石油化工产品需求不断增长且有市场开拓前景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以谋求新的出路。
 
 
    四是过去的30多年世界石化工业虽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仍未能彻底解决有效配置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效益最大化三大战略问题,使石化工业迫切需要从资本集约型向技术集约型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实现传统石化技术的重大突破,使石化工业进入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的新阶段。以上原因导致了世界石化产业结构的第三次调整。
 
 
    进入90年代以来,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另一方面,9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不景气使西方发达国家先后陷入经济衰退,使这些国家的石化品一度需求不振。而80年代末动工兴建的一大批石化装置恰逢此时相继投产,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石化品供大于求,多数大石油化工公司利润下降。而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世界在一年半多的时间内石油需求增长减缓,石化产品的需求减少、市场低迷、价格持续走低,油价在1998年一度跌破每桶10美元,达1986年以来的最低点,一大批石化建设项目和计划被迫取消、推迟或搁置,全球石油石化公司普遍出现收入减少、利润下降、设备投资减少、装置开工明显不足的情况。以亚洲一些国家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石油石化工业在这场危机中暴露出了投资过热、产业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亟待解决。
 
 
    1999年3月以来,由于产油国家严守限产保价协议现代化工致使油价飚升,在一年内涨了两倍多,又给广大炼油企业带来了很大影响。加之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召唤,世纪之交国际各大石化公司对新世纪竞争优势的期盼和抢占发展先机的战略需要,更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第三次世界石油石化产业结构调整的继续深入发展。
 
 
    2.2调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第三次世界石油石化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实现石油石化工业从资本集约向技术知识集约的转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全球石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石化市场的合理组合,进一步提高石油石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技术含量,以新的面貌进入21世纪。
 
 
    这次调整虽以发达国家为主先行,但也同样推动和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石油石化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
 
 
    总的看,这次调整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大致有以下6个方面。
 
 
    2.2.1实行资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突出核心业务,发展纵向一体化经营,改善石化资产结构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一个以兼并联合为主要内容的资产重组热潮在全球掀起。从其规模和并购金额看,90年代大于80年代,90年代后半期又远高于前半期。近几年来,石油石化业在全球几十个行业中兼并联合的规模和金额位居前列, 1998年度在金融、电信业之后居世界各行业的第三位。
 
 
    总的看来,石油化工的资产重组主要通过兼并联合、转让出卖、购进交换、分割等方式进行,先从西欧北美开始,后及日本,再发展到拉美、东亚、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并由石油化工扩展到炼油业,其资产重组形式之多、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情况之复杂远远超过以往。在80年代后期至1997年的10多年间,杜邦兼并大陆石油公司(Cono co)赫司特兼并美国赛拉尼斯公司壳牌与蒙埃公司在聚烯烃方面联手成立世界最大的聚烯烃公司―――蒙特尔公司,并进而收购股份成为壳牌独家公司日本能源公司与日本共同石油公司合并成立日本最大的能源公司―――日本能源公司日本三菱油化与三菱化成合并成立世界第八、日本第一大石化公司―――三菱化学公司瑞士汽巴嘉基与山道士公司合并成立诺华公司并分割出汽巴精化公司壳牌与埃克森实现其全球石油添加剂业务联合经营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和美国孟山都公司先后分别将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业务与其他化工业务分割而使公司一分为二。这些重大事件,震动了世界石油石化界。这些兼并联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资产重组,提高石化企业的规模实力和产业集中度,突出核心优势业务,提高高附加价值产品和优势业务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市场竞争力,将原来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改变为突出石油化工主体业务及其关联业务的新的纵向型一体化经营,改善石化资产结构,提高效益。
 
 
    随着新世纪的临近和经济的全球化,受亚洲金融危机和油价的大幅度波动的影响,1998、1999年世界石油石化业界的兼并联合达到了高潮,并呈现出以下新特点和趋势:(1)美国埃克森和美孚,英国BP与阿莫科、阿科,法国道达尔与比利时菲纳、法国埃尔夫的先后合并,使世界石油石化业形成了埃克森美孚、BP阿莫科、英荷壳牌、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四强称雄的格局,将对世界石油石化行业21世纪的发展和竞争带来深远的影响。
 
 
    (2)兼并联合浪潮几乎席卷全球,并向纵深发展,形成了新的国家或地区石油石化业格局。欧美石油石化公司处在这一浪潮的中心,南美、亚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也都积极加入到兼并联合的行动中。1998年美国有22座炼油厂合并,创美国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到1998年底,合并后的美国12家大公司将拥有炼厂81座,其原油加工能力占全美总能力的80 .在南美,委内瑞拉石油公司与巴西石油公司于1999年7月签署了合并两家上下游业务的意向书。在俄罗斯,1999年1月政府宣布将俄罗斯石油公司、斯拉夫石油公司和奥纳科石油公司合并为一个国家控股的大石油公司。在亚洲,深受金融危机之苦的韩国石化企业在政府的催促支持下积极进行大的资产重组。目前韩国炼油业界已由原来的五强并立的局面转变为SK、LG加德士、现代精油和双龙四强称雄该国的石化业界已结束了原来分散多头经营的局面,形成了三星现代石化和韩华大林两强称霸的局面。日本炼油石化界深感本国公司的规模实力明显逊于欧美同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步又比欧美公司滞后的不足,自1994年前后开始了兼并联合和重组。近几年更因国内经济不景气、特石法废除、国外公司竞争压力加大等原因,加快了兼并联合步伐。到1999年末,日本炼油业界已基本形成了以三菱集团为背景的日石三菱公司和科斯莫石油公司为联盟的集团,以日资和英荷壳牌集团为背景的日本能源公司和昭和壳牌公司集团,以埃索石油、美孚石油、通用石油、东燃、基格纳斯石油公司等为核心的埃克森、美孚等外资系石油公司集团构成的三大集团鼎立之势。日本石化界除先后合并成立三菱化学、三井化学公司使日本石化公司首次进入世界化工企业20强之外,还围绕聚烯烃、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丁苯橡胶等大宗石化品业务进行了以产销联合和一体化为重点的专业化重组。全球性的兼并联合促进了石化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据对美国《幸福》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最大公司的统计分析,1996年度进入世界500强的石油石化公司就有45家,其销售收入占世界500强总销售收入的11.07 ,资产总额占世界500强的3.76 ,其中在世界前100强中特大型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就有17家,占17 .
 
 
    (3)组成松散的联盟已成为兼并之外的重要联合与合作形式。从1998年开始,在亚洲、欧洲和美国都出现了化学品分销商或油品批发商组成的松散联盟。1998年10月日本首次出现了由7家油品批发商组成的联盟,以合理配置、共用储运配售系统。
 
 
    同年德国也组成了由多家分销商参加的化学品分销联盟,美国也出现了由10家分销商组成的化学品后勤公司。还有一些公司为加快新技术推广,组成了技术联盟。例如,1999年6月雪佛龙公司与南非化工集团公司达成了协议,组成全球气体转化为液体技术的联盟,以增强各自开发、生产、销售天然气和天然气转化的液体产品的实力。埃尔夫阿托化学品公司与BP阿莫科公司于1999年6月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成立聚丙烯研究和技术联盟。
 
 
    (4)颇具发展前景的天然气业的兼并联合活动成为新的热点。据统计, 1997年第四季度以来,在石油石化业界的并购活动中,对天然气资源的出价已逐渐高出了对原油资源的出价。1999年上半年收购活动中天然气储量的价格高出原油16 .同时,从事天然气和电力业务的独立公司之间的兼并联合也十分活跃,以天然气电力为主要业务的新型能源公司在兼并中涌现。
 
 
    (5)随着世界石化业竞争的加剧、兼并的深入,与石化相关联的专业服务公司之间的兼并联合已成为趋势,使世界石化业界的联合从生产的联合拓展延伸到产品配售系统的联合。从1998年到1999年5月共发生了32起化工分销公司收购事件。如:为炼油和石化厂商服务的催化剂公司,1997年全球共有31家,产品790种,到1999年催化剂产品增加到825种,而厂商减少到27家。
 
 
    (6)兼并联合产生规模效应和互补协同效应已成为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提高竞争力的主要做法之一。BP兼并阿莫科公司后,由于削减重叠的机构和人员,合并了重复的业务,关停并转了亏损和低盈利的装置和业务,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人员的合理组合,使公司每年可降低成本20亿美元。
 
 
    埃克森和美孚公司的合并将使近期内在业务、技术和地域等方面产生合并互补协同效应,降低成本28亿美元。而道达尔与菲纳的合并每年可降低成本3.1亿美元,在财务、经营运作和资金使用上产生协同效益1.8亿~3.5亿美元。雪佛龙公司董事长一针见血地指出:合并是降低成本的最佳做法,扩大规模是提高竞争力的最佳途径。看来这已成为西方大多数石油石化公司高层领导的共识。
 
 
    纵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欧美大石化公司兼并联合重组的历程,不难看出大致有如下规律和特点: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半期多以剥离不良资产、突出优势业务、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上中下游产业链和产品链的协调发展、发展精细化工等高附加价值石化产品为主要内容和目标1994年以后则以大型兼并、调整定位、发展新兴业务和高附加价值业务、抢占新世纪竞争先机为主要内容和目标。
 
 
    例如,杜邦公司在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曾致力于石油上中下游的一体化,兼并了大陆石油公司,到90年代后半期看到生命科学在新世纪发展的潜力,毅然作出了出售大陆石油公司,退出石油业务,转而集中力量发展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决策。
 
 
    德国巴斯夫、赫司特公司通过10多年的重组调整,退出了大部分的通用大宗石化品领域转而发展高附加价值的各类专用化学品、农用化学品、卫生化学品、卫生保健用品等。值得指出的是,资产重组、兼并联合对石油石化公司的经营发展仅是新的起点,不少石化公司在兼并联合后纷纷制定了更具进取性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突出核心优势业务,明确了中长期奋斗目标,并努力推行之。
 
 
    2.2.2以欧美大跨国石化公司为主体,实施亚洲投资发展战略,调整石化投资结构和石化工业全球化经营格局由于欧美亚石化工业三足鼎立之势的逐步形成和亚洲地区石化品需求的急剧增加,欧美大石化公司正在利用亚洲国家急需发展石化工业却既缺资金、又缺技术的机会,推行这一战略。其特点和做法是:以优势业务为主,采取独资、合资、收购等多种形式,大幅度增加在亚洲的投资,发展在亚洲的各种石化事业并拓展市场,提高在亚洲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比率,以调整其全球化经营格局。例如,拜耳公现代化工司通过强化投资,1996年在亚洲地区的销售额比重已从1994年的14 提高到17 ,预计2005年将升至25 .目前该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累计已达7亿马克,销售额已达10亿马克,到2010年它在亚洲地区的投资规模将达80亿马克。
 
 
    从这些公司对亚洲的投资项目看,主要是以其技术优势为后盾的各种拳头产品、优势项目。例如,杜邦以尼龙和专用化学品为主道化学以聚苯乙烯为主加德士以油品市场为主阿莫科以PTA(精对苯二甲酸)和PX(对二甲苯)为主BP则以丙烯腈、LLDPE(线型低密度聚乙烯)、醋酸、顺酐等常规化学品为主壳牌则以大型炼油或石化装置为主。1997年7月以来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使韩国、东南亚国家的一些石化投资项目受到影响而推迟、暂停和搁置,但欧美大石化公司并未因此而放慢推行亚洲投资发展战略的步伐,美国埃克森、杜邦、菲利浦公司,德国拜耳、巴斯夫公司,英国BP公司等依然按计划在亚洲投资建设石化项目,他们认为:金融危机是短期的,公司的利益是长期的。据日本《石化工业》的最新调查发现,欧美大石化公司趁亚洲金融危机的机会纷纷到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寻找投资机会,投巨资兴建不少乙烯装置,其中尤以埃克森公司在新加坡投资的乙烯装置最引人注目。据统计,在1998年至1999年间,欧美大石化公司已在亚洲向十几个乙烯项目投资,其中包括新加坡石化公司45万t/a的PCS一期项目和52万t/a的PCS二期项目2座乙烯装置泰国NPC、TOC、TRI、ROC等4套乙烯装置,总产能170万t/a印尼1座52万t/a的乙烯装置马来西亚乙烯公司、Titan 1、Titan 2等3座共计100万t/a的乙烯装置。目前这十几套乙烯装置均已顺利投产运营。据悉, 2001年前亚洲还将有近300万t/a新增的乙烯能力投产。
 
 
    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债务负担重,资金短缺,韩国等国政府采取了鼓励外资收购本国石化公司股份或装置的措施。这为欧美大石化公司直接出资收购亚洲部分石化企业和装置开了绿灯。目前,外资对韩国炼油业的影响正在扩大,现在韩国四强炼油公司中除最大的SK公司外,其他都已成为外资合营企业,该国1.2亿t/a以上的原油加工能力中已有2/3为与外资合营的公司所占有。巴斯夫公司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趁机收购了在韩国的4家合资石化企业中韩方的全部股份,使之成为自已的子公司,同时积极在中国、马来西亚发展业务。道化学公司对华采取了合资建大型乙烯联合装置和建设小型单一产品工厂相结合的双管齐下战略。埃克森、道化学、BP阿莫科、壳牌、菲利浦、巴斯夫等正积极活动与中方合作建设大型乙烯联合装置。
 
 
    2.2.3精简机构,减员增效,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这是欧美大石油石化公司80年代以来普遍采用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主要措施之一。在1992~1997年的6年中,壳牌集团减员17.3,人工成本下降17.4 ,净利润增加了44.4BP公司减员42.2 ,人工成本下降39.9,净利润从8.11亿美元升至40.51亿美元美孚公司减员33.0,人员成本下降23.9,净利润增加了279.5埃克森公司减员15.8 ,人工成本下降4.8 ,净利润增加了77.3 .事实证明,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确实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
 
 
    发展中国家一些石油公司近年来也同样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例如,阿根延石油公司的职工人数从1991年的5.1万人压缩精简到1997年的6 000人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的职工人数从1989年的21.2万减少到1993年的12.5万人。
 
 
    在机构调整和重组方面,无论是欧美公司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石化公司比较共同的特点是减少层次,合并职能相近和交叉重复的部门,走专业化改组合并之路,使公司的组织体制更贴近市场,更便于集中管理,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德国赫司特公司在这几年的组织机构调整中事业部门由15个减少到7个,事业单位由约130个合并减少到30个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1997年底对内部机构进行了重大改组,按专业归并,实行了专业化管理,合并了原来的3个平行的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分公司杜邦和道化学公司都在机构调整中采用了战略营销机构(SBU)体制,减少了管理层壳牌集团从1997年下半年起将过去长期沿用的综合型管理逐步改为由5个全球性专业公司为主的专业化管理,并把科研机构并入相应的专业公司。
 
 
    必须指出的是,国外大公司的减员绝不是简单的裁减冗员,也不仅仅是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减员必须与机构精简、业务集中、资产重组和优化、服务机构共享等相配套,最终目的是提高效率和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
 
 
    2.2.4重视科技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实行装置大型化和炼化一体化,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调整石化产业的技术结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欧美大石化公司在科研投入方面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平,科研投入占其总销售额的比例多在3 以上。德国三大石化公司(赫司特、拜耳、巴斯夫)1995年科研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平均比例高达6.2, 1995年的科研投入比1987年平均增加了46 .较高的科研投入使欧美大石化公司在常规石化产品的差别化、下游石化产品的精细化、高附加价值和专用石化品的系列化和功能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下游石化产品进一步向电子化学品、农用化学品、保健医药用品、医疗诊断用品、信息影像用制品、航空航天用品、新材料等高新领域拓展,提高了石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产品结构向新型、高经济效益转化。道化学公司专用化学品的销售占其总销售额的比例,以上。巴斯夫公司的涂料、感光树脂、印刷板、声像材料、医药品、计算机用硬盘和软盘等高附加价值产品的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比例由1980年的11 升至1990年的20 , 1995年更增至30 以上。高的科技投入也使欧美大石化公司拥有了一大批世界领先的特色专利石化技术和名牌产品。埃克森公司年底获准专利数已达15.5万项,在国内外注册商标约2.7万个,产品牌号2.6万个。
 
 
    与此同时,美欧大石化公司的炼油厂为增产洁净油品,降低成本,提高加工深度,搞好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增加经济效益,纷纷投巨资改造和扩建石油加工装置,消除瓶颈,搞炼化一体化。目前,美国七大石油石化公司已在墨西哥湾地区设有9座并在新加坡、泰国各设1座炼油石油化工一体化联合企业。正在技改、配套建设的还有菲纳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地区炼化装置的一体化项目等。这套世界级、单系列、低成本的炼化一体化装置包括该公司的阿瑟港炼油厂、乙烯生产装置、丙烯分离塔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几套聚合物生产装置,以及菲纳与巴斯夫合资的位于阿瑟港的世界最大单系列石脑油裂解生产乙烯的装置。该项目完全配套建成投运后每年可产生6 000万美元以上的协同效益。在投产后的20年内可为地方多提供3.5亿美元税收。据粗略估算,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现有的炼油和石化联合企业通过一体化每年可以获得5 000万美元以上的协同效益,在典型的运行周期中可提高联合企业的投资回报率2 ~5 ,有效的炼化一体化企业能将炼油厂进料的25 以上转化为更高价值的石油化工产品。
 
 
    除炼化一体化外,国外大公司还推广了对降低成本卓有成效的系列石化品种一体化经营的作法。
 
 
    例如,由于各种苯乙烯树脂生产的经济性与其上游原料和下游制品生产的关联性很大。因此,苯乙烯与苯、乙烯、乙苯的一体化经营,聚苯乙烯与苯乙烯,ABS/SAN(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与苯乙烯的一体化经营等自90年代初以来有迅速增加之势。
 
 
    同时,围绕原油深度加工以及生产环境友好石油产品的需要,一批实力雄厚的欧美大公司正在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开发炼油实用技术,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催化重整低苛刻度生产低芳烃汽油,多产氢气的工艺和催化剂,催化裂化生产低硫、低烯烃汽油和多产异构C烯烃的工艺和催化剂,汽油和柴油深度加氢脱硫脱芳烃的工艺和催化剂,加氢裂化加氢异构脱蜡生产APIⅡ和Ⅲ类润滑油基础油的工艺和催化剂,减压渣油固定床和沸腾床加氢处理、加氢裂化生产石脑油、中馏分油和催化裂化原料油的工艺和催化剂, C和催化裂化轻汽油醚化生产含氧化合物的工艺和催化剂等都已开始用于工业化生产。固体酸烷基化工艺和催化剂、生物脱硫工艺和催化剂等已完成中试,即将用于工业化生产。可以预期,这一批炼油新工艺技术将托起下世纪世界炼油工业的美好未来。
 
 
    尤为注目的是,作为世界石化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西欧、日本、中国等主要石化国家地区的各国石化科技工作者正在常规石化品领域积极创新开发新一代的石化技术,其特点是:①生产工序少,工艺流程短,生产效率高,原料利用率高,能源消耗少②不用有毒有害原材料,废水、废气、废渣生产量少,最终实现零排放③具有改变原料路线的灵活性,能够用资源量大和/或价格低廉的原料。这类新技术的出现并在工业上的应用,将实现传统石化技术的重大突破,使石化工业发生重大变化,实现跨越式发展。预计新一代的石化技术将至少包含以下5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效廉价的乙烯生产技术(诸如石脑油催化裂解、甲烷两步转化技术)二是绿色技术,即环境友好技术(主要是指不用光气、硫酸、磷酸、氢氟酸、盐酸、三氯化铝等有毒有害原材料生产石化产品的技术)三是减少生产工序、缩短工艺流程的技术(主要是指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减少生产工序、缩短工艺流程,从而降低装置投资、减少生产费用并改善环保条件的技术,诸如苯一步法直接生产苯酚、环己烷一步法直接生产己二现代化工酸、乙烯一步法直接生产乙酸等)四是改变原料路线的技术(主要是指用市场可得的原料代替原先生产成本高或不能满足供应或者环保问题严重的原料,诸如用萘烷基化生产2 ,6二甲基萘,用丁二烯生产苯乙烯,用高碳烯烃生产芳烃等)五是天然气化工技术(主要是指以廉价的天然气为原料,直接生产各种石化产品的技术,诸如甲烷直接氧化生产乙烷,乙烷直接氯化生产氯乙烯等)。这些技术有的正在研究开发中,有的已投入中试,有的已开始工业化生产。
 
 
    众所周知,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装置的规模越大,单位产能所花费的投资越少,产品的成本越低,也就越经济。因此,炼油和石油化学工业都把追求规模经济、实现装置大型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从60年代到80年代,西方国家炼油厂的平均规模从180万t/a扩大到500万t/a ,1994年全世界炼油厂的平均规模已达520万t/a.
 
 
    世界主要石油公司炼厂的规模都比较大, 1 000万t/a以上规模的炼厂数量较多,占总能力的比例大多在50 以上。同时发达国家炼油装置深加工程度较深。世界乙烯装置规模从1960年的平均5万~6万t/a(最大不到10万t/a)增加至1970年的28.5万新建外,原有乙烯装置的脱瓶颈扩能改造也十分普遍。据统计,从1993年到2000年仅美国通过脱瓶颈扩能增加的乙烯生产能力就达约160万t/a.
 
 
    令人瞩目的是,近20年来,随着新材料革命的发展,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实行材料的轻型化,发展节能型材料工业,使高能耗、重材型的钢铁工业出现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而作为石油化工主要产品系列之一的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却因其适宜的性能生逢其时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世界石化工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其中尤以合成树脂为最。据统计, 1974~1996年世界粗钢产量一直在7.0亿~7.5亿t左右徘徊,但同期世界合成树脂产量却从4 000多万t攀升至约1.2亿t ,增长近3倍。1996年按体积计的世界塑料产量(1.2亿m)已连续第5年超过世界粗钢产量(0.97亿m),塑钢体积比为1.16∶1.这标志着世界材料结构已进入以合成材料为主的时代。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塑钢体积比分别达到2.85∶1和1.94∶1 ,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还必须指出的是,面临着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外大石化公司近年来在技术创新和人才战略上出现了转变,突出三个强调:强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强调应把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到实现首次商业化应用看作是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强调市场实现程度和获得商业效益是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在具体战略举措上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的特点:(1)科研机构的设备专业化、全球化,更贴近市场,对市场的反映更灵敏、更快速,出现了公司中心研究机构与事业部(或专业公司)研究相结合,国内母公司或专业公司尖端科学技术、关键技术、重要产品品牌研究开发与全球化应用开发研究网点和技术服务网点相结合的科研开发机构格局。例如,埃克森公司在全球拥有20个大型研究与工程中心,并配置了许多规模较小的研究所和技术服务网点,形成了全球性的科研开发网。巴斯夫公司有研究人员1.42万人,分布在25个国家和地区。
 
 
    (2)科研开发经费不论公司各年盈利情况如何,都始终保持相对稳定或略有增加,但在使用上则更注重投资效果,不搞平均分摊,而是突出重点、集中使用,以石油化工为主的日本化学工业的研究经费,在近几年国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高达1.6万亿日元,在日本各产业中名列前茅。BP、道化学、埃克森、三菱化学、三井化学、菲利浦石油等公司在汽车、建筑、包装、机械制造、信息、计算机等合成材料加工应用领域都投入了巨额研究开发经费,建立了各种加工应用研究中心,其投资力度、研究深度和运作力度甚至超过了各公司石化主业本身。
 
 
    (3)创新模式发生变化,科研与市场和企业经营的联系更趋紧密,实现了公司经营发展战略与科研开发的同步和一致化,科研不再与市场、企业经营脱节。科研开发课题的选定更注重公司实际,不搞为研究而研究的不实用课题,基础研究交由外部进行。
 
 
    (4)注重技术协作和技术研究结盟,研究开发主体从全部依赖公司自身转变为以我为主、内外结合、优势互补。在科研组织形式上采取了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既分工又协作,缩短了开发周期。
 
 
    (5)一些有条件、有实力、有资金、有技术的公司在竭力调整、巩固、加强和扩大其核心业务上的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的同时,不惜舍弃原有的部分业务并投巨资和抢占在21世纪更有利可图和更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前沿和制高点。赫司特、拜耳、巴斯夫、道化学、杜邦、罗纳?普朗克等公司都实施了生命科学发展战略。
 
 
    化建设提出的要求相比,我国还都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具体表现在:(1)粗放型增长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按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因素不同,可分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低阶段所呈现的状态,其特点是投入高、消耗大、质量差、效益低。集约型增长方式则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即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效率,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
 
 
    它是经济发展水平向高级阶段发展所呈现的状态,其特点为成本低、产出高、效益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是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制约的客观经济规律。
 
 
    建国以后,由于当时特殊条件和环境决定,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为主要内容的追赶战略和以速度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采取了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有了很大改变,经济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导,其具体表现:一是科技含量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只有30 左右,这一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5 )。二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效益不好。据有关方面调查统计,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能源消耗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9倍钢材的消耗是美国的5~8倍,日本的2.7倍。每万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从1980年的26元,降为1994年的14.4元。同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也是为高速度、高产值付出的代价。三是经济结构失衡,由于大量上新项目,造成低水平重复,规模效益很差,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原料结构都不合理,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和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并存。这些都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不是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素质和科学管理来实现的,走的仍是外延型粗放经营的路子。
 
 
    (2)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尚未解决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加,我国攻克了一批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普遍性的技术难题,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在某些领域中我国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已跻身于世界前列,同时也形成了19世纪世界最大的火药公司时代、20世纪世界最大的综合性化学公司时代后,正在进行第三次自我重塑,力争在21世纪成为世界最大的高分子材料和生命科学企业。对炼油和石油化工技术创新有密切关系的催化剂新技术、生物技术、天然气合成油技术、选择合成技术、纳米技术、高分子新技术、复合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及其相关的化学工程、反应工程、分离工程新技术成为国际炼油石化业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课题。
 
 
    (6)信息技术与石油石化工业的结合和渗透,正成为石油石化产业升级的主要内容和推动力之一。
 
 
    20世纪90年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前瞻性、先导性很强,已推动炼油石化工业跨入信息集成时代。总的趋势是依托网络化实现石化生产过程和经营过程中各环节的集中计划、监控、管理和协调,依托模型化对石化生产过程和经营过程以及战略决策进行模拟和调整。这样的网络化、模型化促成了石化生产过程和经营过程的集成化和科学化,这已成为当前石化工业信息化和计算机化的主要特征。
 
 
    (7)重视终端产品的应用开发,重视对炼油石化工业的升级换代有重要推动促进作用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开发,重视高科技产业所需高附加价值产品及其关联终端产品的研究开发,努力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杜邦公司1997年45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中有2/3是用自有技术生产的产品,其中多达90 的产品是当年首次推向市场的。该公司每年专利收入均在1亿美元以上。欧美大石化公司十分重视对炼油石化各领域中有重要推动促进作用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并将成为下世纪前期世界炼油石化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点。
 
 
    (8)重视人才的培养,缩短人才培养的周期,实施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大多数跨国石油公司都为其雇员制定有培训计划并提供培训设施。拜耳公司每年用于人员培训的费用达1.2亿马克, 1996年对3.95万名员工进行了培训。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四方电气TS2600系列螺杆空压机变频驱动一体机

下一篇:如何看待石油石化工业的三次重大改革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