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工信部称按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申报计划,2013年至2015年39个推广应用城市(群)将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33.6万辆。而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底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仅3.86万辆。长春、哈尔滨、晋城、兰州、聊城、海口等6城市完成进度为零。
事实上,这篇报道出台前,11月21日,国家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刚刚参观过广州车展的新能源汽车展出,继续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目前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城市能够在这个路子,符合此前政策的设定的目标,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境况?地方积极性如何调动起来?
第一、进度慢不可怕、可怕是进度为零。
工信部称,根据各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方案申报情况,共39个城市(群)88个城市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群)。从各城市推广情况看,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底,39个推广应用城市(群)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3.86万辆,其中2014年1至9月推广2.05万辆。推广计划完成最好的城市为合肥,完成进度72%,完成进度为零的城市6个,分别为:长春、哈尔滨、晋城、兰州、聊城、海口。
如果上述的报道属实,这个进度情况,情况蛮严重,笔者想谈论两点内容:其一是消费者选择失衡,特别是私人消费者接受程度让上述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偏失,至少给予笔者的印象是,私人市场的不给力,让目标整车有些脱节,所以,这些年来,笔者一直推崇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直就是私人汽车市场,这些能够给予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新鲜的血液。
其二是,当下的进度为零的试点城市需要给予更多的改观,事实上,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缓慢不可怕,至少在进行缓慢的进行,如果进度为零,这个时候就比较害怕了,因为说明这些试点城市完全没有响应的努力,突破零是最难的一段路子,如果这段路子都不愿意行走,意味着这个方面会出现太多的推诿扯皮。
第二、进度不力显示地方推广城市积极性不足。
去年,笔者撰文一篇文章谈到新能源汽车的地方垄断,笔者当时的观点是“新能源汽车地方保护壁垒”不算好事物,但是打破这种状况,可能带来更大的损失。我当时持有这个观点的原因是,越来越多地人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缓慢的原因归结于地方保护,直接的结果是,很多人不再去想办法去思考如何真正地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反倒是抱怨地方保护什么,而那些因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最为紧急的问题反而被搁置了。
后来,政策层面给予了更为全局的考量,就是全国统一目录,就是如果认定为新能源汽车,在全国试点城市中给予统一的认可定义,这样不会导致一款车辆在上海是新能源汽车并且领取补助,而在北京就是传统车辆的概念了,当然实施的过程有个时间滞后。
前段时间工信部发言人谈到的“破除地方保护”的问题,这里面最大的博弈之处,便是如何在推广城市积极性与破除地方保护之间作出一个平衡,至少从当下的新能源汽车推广速度不力,特别是部分城市推广进度为零也可以看得出来,推广城市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是笔者一年前不想要看到的情况,没想到现在出现了。
破除新能源汽车地方保护难度在于,地方政府在利用自己的地方税务为当地企业做一些事情,这对于地方政府来讲,是个比较具有积极性的问题,如果让各地企业都同时分一杯羹,要么表现在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减小、要么取消,这是大家应该关注的主要问题。上级政府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属于全国试点城市范畴,对于地方政府的补贴来言,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一定要给予什么样的数额,而是根据地方政府的财政情况等方面的因素进行。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地方政府补贴几百块也行、补贴几万块也行,如果大家一味地去争吵这部分补贴是否给予了省外的车企产品,地方政府完全可以采用更为简单的方式进行,取消补贴或者减少补贴,让大家争抢的蛋糕一下子掉在了地上,这让整个新能源车企都没有得吃,这是笔者最为担心的问题。
再者来讲,地方政府补贴的资金多数来源于当地的财政收入,地方税务等方面,而当地车企也是这个部分出力最多的部分,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我国努力实施的“公车采购自主化”有着同样的道理,最大的区别只是把放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放在下一级政府上,这样理解,虽然显得有些另类,也不妨是一个相对充分的理由。
第三、破除地方保护还需配套措施激发积极性。
事实上,在破除地方保护,保证全国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利益的同时,要从推广城市自身出发去考虑给予配套的措施。
这里面有所作为的政策,笔者谈两点建议,第一点是将新能源汽车目录,能够放在更宽的范围,我们知道想要一个新能源汽车身份,就必须上相应的目录,目前来看,想上这个目录并不容易,特别是部分车型,在部分省份发展顺利,却没有目录可上,这些方面导致了部分城市并没有申请新能源汽车试点,这个时候,我们的目录需要给予更多的宽容性。
第二点是,在基础设施上,设定同一的标准,我们知道政府补贴的更多是针对汽车制造商增加的成本,笔者一直建议,贴合消费者的需求,将相应的补贴,放在基础设施上,这样所有的新能源汽车车企都会受益,这样才是解决根本问题,这些对于当地车企、消费者来讲都是有益的,也更加让地方接受。
当然,如何在破除垄断与积极性找到平衡,是个比较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