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最早应用于汽车制造业,目前这个行业仍是机器人使用数量最多的领域
追赶发达国家速度的技术革新,在世界工厂开始了。根据经济学家对先行工业化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研究表明,一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该国通常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2011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达到5444美元,2012年更是达到6180美元。2002年至2012年间中国人均GDP的增速保持在10%以上,增速的中位数为17%。这个增速带来的现实是,前一阶段的高速发展的经济对资源过度消耗,投资已很难驱动经济健康增长,在劳动力增长方面又受到约束。
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以后,维持经济增长更重要的动力不再是投资和能源,经济学家将创新、技术与效率提升称为全要素。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证明,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全要素对经济增加的贡献是趋势性上升的,要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提高效率、鼓励技术创新是必然选择。中国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30来年的发展,已具备规模优势和技术基础,产业资本充足,涌现出了像通讯行业、物联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在前一段的能源型经济社会里,计算机、数控机床、微电子软件等领域,成为这一时期中国起点低但增长很快的部门,而这些技术正是机器人技术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关键基础。
中国现在进入机器人需求加速临界点的时间节点是很特殊的。世界先进机器人运营商拓野机器人董事长凌琳表示,中国开始机器人研究的时代并不晚,但是步伐却落后了。世界工厂中国,现在正处于“三明治”时代。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使中国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从技术、贸易等多个方面压制中国制造业;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纷纷凭借劳动力等方面的低成本优势,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阵地。而工业机器人从诞生之始,就旨在提高制造业的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从而降低整体成本。在此背景下,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将引领经济转型继续升级。
晚于需求,投资从今年开始不断涌入。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我,仅他个人经手,上半年投放于机器人领域的热钱已经超过10亿元。这股风潮的规模尚在膨胀。全球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以中、欧、美、日、韩为主。日、美、德、韩、中五国存量占全球比例达71.24%,销量达69.92%。从机器人使用密度上看,我国目前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仍然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离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更有很大差距。韩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每1万名工人中拥有机器人数量347台;日本次之,339台;德国位居第三,251台;中国仅21台,不及国际平均水平55台的一半。
有意思的是,这个产业不为热钱所动,依然按照以往步调平稳增长。“机器人产业在中国不是投资拉动的,而是真正的需求。”机器人产业研究专家罗百辉表示,经历了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后,201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经历了复苏,201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销量已经突破了16万台,2012年增速略有下降,2013年国内企业在我国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9600台,相比2012年同比增长了3倍。机器人在国外用了几十年经历的高低起伏的产业化过程,在当今中国正在加速以特殊的方式推广。
资本市场亦是闻风而动砸重金投入,意欲抢滩机器人市场。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一般将机器人二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虽然中国的机器人发展起步晚,但行业成长空间空前,市场规模巨大。”机器人产业研究专家罗百辉估算,仅工业机器人一类,到2022年市场容量或超20万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我国制造业工人数量在5000万人左右,而可以用工业机器人替代的领域如汽车、电子、化工及食品等行业其工人数量约占60%在3000万人左右;其次,2022年则至少有1700万台工业机器人的替代空间,按照均价每台30万元估算,则有51000亿的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而机器人本体市场一般可带动是其3倍的相关配套产业,据此到2022年前后,中国机器人产业集群规模约204000亿。
劳动力成本上升倒逼需求持续释放。学术界普遍认同中国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制造业平均工资46431元,渣打银行也预测今后十年制造业工资成本将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量速齐逼工业企业人工成本显著上升;其次,中国人口红利正逐步丧失,预计到2022年中国城市制造业工人将减少700万人,农民工减少1000万人以上,加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此外,中国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需求巨大,汽车零部件、打磨、焊接等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业都将是机器人可替代领域。世界先进机器人运营商拓野机器人董事长凌琳认为,中国中长期都将存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相应的将倒逼行业转向“非人”替代,使用高效精准、性价比优良的机器人,基本1-2年就可回收机器人的购买成本。
把机器人只当作是一种生产工具的定义已经过时。在美国和日本,机器人产业已经发展了数十年,发生过几次大的跌宕起伏。一批传统机器人公司在汽车制造业转移后倒闭,只剩下几个世界级巨头。接受我们采访的ABB、KUKA等巨头公司,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进驻中国,并在制造业市场占领了绝对的优势。从摩根士丹利的数据上看,中国机器人在应用市场仍属于发展初期,尤其严重依赖汽车行业。从2007到201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有近一半贡献给了汽车行业。汽车行业占中国机器人需求的59%,电子行业占17%,在这一点上,中国似乎在复制德国和北美国家的情况。日本经过了汽车工业发展和萎缩的几十年,机器人的应用领域达到了世界第一,而在韩国,机器人应用也比中国广泛得多。
如经济学家弗里曼所述:“技术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正相反,技术创新是解释经济周期的关键因素,而且通常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新技术经济模式扩散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从最初的产业或应用领域,向范围广得多的产业、服务和整个经济扩展。在中国我们的考察正是基于这个理念,事实证明,这比寻觅月球车还有趣。
“(机器人)为人类的信仰、欲望和渴求所塑造……我们的体制,包括我们的习惯、价值、组织、思想的风俗——都是强有力的力量,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我们的机器人。”没有技术是独立存在的,在机器人的周围,是作为主人的组织和网络,在设计它、制造它、扩散它、推进它和规范它。如果我们要理解机器人产业的命运,就必须理解这些制度内部的和外部的动力。
机器人产业被类比为汽车行业这样综合性的带动整体国民经济的特殊行业,甚至是开拓了比苹果手机还要广阔的应用领域。凌琳认为,中国机器人在走“高铁”模式,以合作代替购买,先变成大规模的制造国。无论哪种观点,我国已经到达机器人需求加速的临界点,这个可以追赶发达国家的窗口,开放的时间是8年到10年。这是国内机器人业界最大的共识。
世界先进机器人运营商拓野把机器人带回湖南
9月19日,德国库卡公司中国区CEO孔兵向与会的300多家企业负责人推介库卡机器人。他说,在合适的时机,当本地采购量达到一定规模,将在长沙建设华中生产基地,凭借长沙中部中心的区位枢纽优势,辐射中西部区域市场。
德国库卡是世界领先的机器人供应商,也是上海大众的核心供应商,大众长沙工厂共采购了384台库卡机器人。
据悉,拓野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公司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工业园区拥有300亩高新技术产业园。在广东深圳、广州、东莞等地设有分公司和办事联系处。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强大的技术团队,有国外顶尖机器人应用大师的技术支持。
拓野机器人秉承“创新、科技、共赢未来”的经营理念,立志成为世界先进机器人运营商和中国现代工业自动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拓野提供多达200多种的机器人系列,满足客户对机器人的各种需求。公司经营范围主要为:六轴机器人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培训;机器人系统集成工程及解决方案;工业自动化设备、机械电子设备、自动化软件系统设计研发、生产;机械工装夹治具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
目前,拓野机器人产品和整厂自动化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智能家居、医疗器械、食品饮料、家电、家具、五金铸造、石材等行业,可代替工人在及其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完成搬运、装配、上下料取件、焊接、切割、喷涂等工作。不仅将工人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为企业节约成本。专注于为客户提供整体自动化系统的解决方案,尤其在汽车制造、包装、码垛、搬运和自动化机械加工等领域有多年的丰富经验。
拓野机器人也是日本安川机器人YASKAWA华南地区一级代理,与日本安川在机器人的应用技术上有着密切的合作。拓野机器人每年派遣专业技术人员赴日学习机器人行业最新技术,日本安川的专业人员定期来华同中方员工进行工作技术交流,为拓野机器人培养了一批行业顶尖人才,技术力量雄厚。公司成立发展迅速,目前已服务于华为、比亚迪、格力、美的、TCL等多家知名企业。为客户解决生产压力,人工成本压力,质量压力,是我们拓野人一生的不懈追求!
“把制造业带回美国”的大标语树立在加州的公路牌上,而“把机器人带回湖南”则是凌琳长沙雨花经济开发区机器人产业园区一行的心声。她在9月19日召开“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讲坛上表示,当前机器人技术创新加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宽,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机器人成为重获制造业优势的重要砝码,机器换人也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的事。湖南亟需通过发展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提高劳动生产率,谋求制造业升级。作为机器人大国,为应对制造业人口红利消失,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提出通过加快发展协同式机器人、无人化工厂、智慧工厂提升湖南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工业机器人目前在湖南不少企业使用。三一重工组装机器人和焊接机器人,专门为泵车长臂进行组装和焊接。此前要十来个工人一起完成的工作,如今只需要一名高素质的工人就可以完成。三一使用的实际上就是长沙长泰机器人的“长沙智造”。此外,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从2011年就开始采用长泰机器人的全过程铸造生产线,生产线上80%的工作已实现自动化。就连传统以手工为主的茶叶企业,也迷上了机器人。湘丰茶叶购进了20台机器人,“1台机器人可以等于5个技术熟练工人,成本控制出现了料想不到的效果,”湘丰集团总经理曾宪涛说,“之后我们将专注于茶叶的自动化采摘、包装等智能机器人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