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今年7月份发生的海尔“大裁员”风波与其大规模引入机器人有一定关系。资料显示,海尔早在1999年即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于合资成立机器人技术开发公司,该公司成为国家“863”计划机器人产业化基地。
除了海尔,格力电器等家电企业纷纷引入机器人,较早见诸报端的是2011年7月郭台铭接受媒体采访,称未来3年内富士康将新增100万台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力。郭称,“要在5到10年内看到首批完全自动化的工厂,并在数年内通过自动化消除简单重复性的工序”。
中国家电、数码制造领域大规模引入机器人行动引人关注。
多年来,中国企业竞争优势之一体现为劳动力廉价。在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看来,随着近年来工资标准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迅速弱化,“人口红利差不多已经吃完”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共识。劳动力成本优势弱化,势必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但是在目前教育、培训体系下,产业工人素质不可能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制造要上新台阶,客观上需要标准化程度更高的生产方式出现,机器人无疑是最优选择。
“机器人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廉价劳动力时代正在走向终结。中国制造要升级,中国劳动力必须相应升级。”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南区市场总监杨晒汝表示,美的集团工厂机器人数量已达到500台,年底将突破800台,这些机器人可以将塑料、钢材等原材料通过自动化操作变成成型的产品零部件;将体积较大的半成品翻边实现 自动化;将各部件进行组装成成品;将成品放到运输带上进行分类、打包、装箱等等,而人工则成了生产线的最后一个环节—核验成品。
按照美的数据:原来的一条遥控器装配在线手工装配加检测需要7人,每小时300个,在配备了4台机器人之后,现在可达每小时350个,人数则由7人减至2人。
据杨晒汝透露,除美的外,拓斯达近年来推行制造业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并成为行业标杆,原因在于国内大部分家电企业都愿意配合拓斯达搞生产自动化改造(通俗来讲就是“机器人取代工人”),按照IHS的研究报告,2013年共有3.7万台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内地市场上销售,是2012年的3倍。
对此,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认为,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背后的原因是企业对人工成本不断攀升的焦虑:一方面是家电 企业越来越招不到大量的一线生产工人—每年春季招工大潮,总是传出各大工厂各出奇招高薪聘人的消息,但仍难逃“用工荒”的命运。有的即便是招到了,也留不住:不是被其他工厂加薪挖走,就是这些工人们回家乡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家乡的就业机会也多了,又何必“背井离乡”?并且,现在的90后、00后 工人与70后、80后相比,赚钱不是最重要的,相反会更强调个性和自由。
另一方面,家电企业面临持续上涨的流水线工人工资成本。从以前的每人每月1000元~2000元的工资,到近两年的每月3500元工资的增长速度,企业未来还将支付更多的人力成本。
当然,利用机器人作业也是需要一大笔成本的,除了机器人制造成本外,还需要安装、定期维护、保养等等成本,甚至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这将是家电企业自动化改造的一大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