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综合信息 > 信息详情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升级之道

发布日期:2014-04-03 来源:源于网络作者:网络
     顶着“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光环的中国,在中国工程院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坐标上只得76.74分。相比之下,美国160分,日本120分。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这一指数将提高到95分,相当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期即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22日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的中外政商界菁英认为,出路是依靠创新驱动,推行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形成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品牌的企业。
 
    创新驱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论坛上“把脉”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五大“病征”:
 
    ——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80%高端芯片依靠进口;
 
    ——制造业经济效率低于规模增速,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率一般在35%,中国只有20%左右;
 
    ——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1万亿元,世界知名品牌前100名中12年来没有中国品牌;
 
    ——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环境污染严重,中国GDP约占世界8.6%,但能耗占世界19.3%;
 
    ——信息化水平不高,智能化处于起步阶段。
 
    “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推行绿色制造,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形成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品牌的企业群体,这是中国制造业的唯一出路。”徐匡迪开出“处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强调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关键是使企业形成创新主体,通过竞争形成创新型大企业和大量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创新尚未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主要特征。”美国兰德公司总裁迈克尔·里奇建议中国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就是一系列类似的、相互进行竞争的企业聚集在同一地区。这就需要以科研机构或高校为核心,同时保证市场驱动的融资渠道以及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智能和绿色制造
 
    智能制造是西门子公司指出的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未来之路。这家全球制造业领军企业在提交的《发展智能制造,促进绿色增长》报告中指出,中国制造企业应通过提高自动化水平以提升在整个价值链中的灵活性,发展数字化企业,用智能化的制造理念来提高生产力和资源效率。
 
    ABB集团首席执行官史毕福认为,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是从劳动密集型转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价值链要向高端延伸。“机器人技术、电动汽车技术、先进的节能技术是通向高端突破口。”
 
    制造业是能耗大户,消耗了全球42%的能源。提高能效成为粗放式发展的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关键。西门子报告认为,绿色增长是制造业的前提。利用能源回收、闭环制造、资源回收技术,使用电气化设备和自动化设备,设计节能增效方案等措施可以实现绿色增长。
 
    卡特彼勒中国投资公司发表报告建议,从电力、热力的生产环节入手提高工业能效。“提高工业能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有前景的途径。”该公司战略及业务发展经理张经鹏说。
 
    提升国际竞争力
 
    力拓集团过去4年增加了中国设备采购量。“因为中国设备的专业化和精密度提升了,成本效益也有优势。”首席执行官山姆·威尔士看好中国制造业近年来不断提升的国际竞争力。
 
    柳传志回顾了联想集团成功并购IBM公司PC业务的案例,以此说明企业“走出去”在国际上历练更能“强壮筋骨”。
 
    去年,“总理外交”推动高铁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扩大了中国高端制造在世界发展的新空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
 
    浙江正泰集团是生产和出口电站设备的民营企业。董事长南存辉呼吁政府精简对企业投资海外的审批程序。“三四个月电站都建好了,但往往出国投资的审批还没批下来。投资便利化才能让企业走向世界。”他说。
 
    “政府少干预,让市场多发挥作用。”徐匡迪说,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改革红利,为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创造良好软环境。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聚焦智能工厂,引爆自动化产业革命

下一篇:印度电力大门敞开渴望中国投资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