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发现有问题的是生产环节,他们仔细研究电机轴承套装以来的工艺经历,发现三个问题:一、套装中有过轴承划伤、内圈松动的情况;二、发现在轴承加热和冷冻两个环节工艺规定和具体套装存在不严格、不标准、不到位的情况;三、出现问题最多的包头总装厂在2009年初,有过赶进度、工序衔接过紧、加热和冷冻轴承存在未恢复到常温,过盈配合未达到理想状态即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情况。生产系统发现问题后立即行动起来,主动开始改进工艺,改进装备,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
生产系统除了重点解决轴承套装环节的工艺问题之外,他们对于非生产环节可能对轴承带来隐患的可能也进行了探索,并采取了适当的措施。比如,对于运输环节在较差的路况下,剧烈颠簸有可能造成轴承损坏,他们对运输转子的工装增加了定位限制;对于在超低温下的轴承油脂的凝结或板结,他们拟定对于定轴采取温控电加热的方式,以避免风机启动时轴承因油脂的凝结、板结而可能引起的破坏性的滑动摩擦。
7月下旬,技术系统在评审并基本肯定生产工艺、工装的一系列改进措施的同时,在设计环节也对可能的薄弱点进行加强性设计改进。应当说,这所有的考虑以及已经正在采取的措施都是值得肯定,至少是有益无害、但我们至今没有回答以下问题:
1、轴承破碎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现在的大致倾向性已经是内圈松动,但也有人认为是综合性的原因叠加造成的后果,那么是哪几个原因的叠加?损坏的机理是什么?这个追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如果这个基本的原因说不清楚,很难说我们的措施是一定有效,也很难说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问题。
2、如果说问题的起因是生产环节(以包头总装厂为主)套装过程中存在的内圈松动、轴承损伤、轴承安装不到位包括歪斜等,那么为何轴承的破碎基本局限在大少白山及抚远一带,而其它现场却基本没有发生?这三个现场与其他现场有何不同?或者是否这三个现场只是冰山一角,其它类似的情况在它处也会陆续爆发?
3、我们在分析和拆解轴承的时候发现,损坏的几乎全都是NJ轴承,而同样受力甚至受力更严重的BT轴承几乎毫发无损,这是为什么?都转在同一根轴上,只不过前后位置不同,轴承结构不同。能够说NJ的损坏与BT安装游隙一定没有关系吗?也就是说,前后两个轴承是否需要配对使用?
4、现在出现问题的电机基本上都是有包头总装厂生产的,相对比较几种,包头厂在2009年上半年那个阶段在生产上到底是发生了什么问题?为何其它总装厂出现问题的电机较少?是巧合,还是其它总装厂装配的电机没有安装在那三个地方?另外,包头厂同样问题的电机在其它现场也有安装,为何没有出现问题?
总之,既然要解决问题,就要把所有的可能性考虑周全,把所有的漏洞都要堵塞起来,这就叫做系统思维。切忌就事论事,NJ坏了就只盯住NJ,而忘记除了NJ本身的问题,也有可能其他原因或叠加的因素在NJ上引起了后果。
2010-7-27
《命运这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