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欧洲和美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工业机器人产业是一个集系统集成、先进制造和精密配套融合一体的产业,是一个需要技术、制造、研发沉淀经验的行业。从三个方向的发展来看,日本通过产业链分工发展的模式,机器人制造商开发并批量化生产优质产品,集成公司再针对各行各业形成了适应所需的机器人成套系统;欧洲机器人企业通过交钥匙公司实现集成技术和单体机器人技术的共同进步;美国往往通过集成应用,外部采购机器人本体,实现机器人体系的应用。
机器人产业链投资价值回报可观机器人产业算是高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其诞生迎合了制造业效率提升的需求,使得工业机器人产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一些国际龙头公司更是借助机器人产业实现了效益和市值的双升,如发那科公司股价在日本70年代以来机器人使用率提升的年代,股价一度上涨至1984年底,相较1976年底累计上涨13倍多,近年来更是借助全球机器人产业兴盛,股价在2012年涨幅接近40%;另外一国际巨头库卡公司,股价表现较为稳健,但是区间收益也非常明显,其区间2002-2007年,2009-2012年也分别有翻倍的涨幅。
人工成本上升推升自动化提升热度我国开放后,出口型产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其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内劳动力成本低,对外资投资优惠等相对优势,承接了国际上诸多制造业的转移。但是随着近年来人力成本上升明显,国内升高后的人工成本逐渐成为了企业盈利的一道障碍。2006年以来,国内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更是年均涨幅达到15%,2011年平均工资已经达到了3.65万元/年/人。
预计十二五期间,人力成本仍将维持攀升的趋势,对制造业成本压力巨大;另一方面,受新增年青人力成本对劳动条件要求苛刻(更不愿做脏、累活)和劳动力稳定性变差,企业为了克服人力劳动力的弊端及提升生产效率需求,自动化更新需求意愿日渐增强。
我国自主工业机器人产业从集成应用开始我国当下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更像美国,主要借助对国内市场需求、服务等优势,国内一些领先的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凭借多年来的行业应用积淀,逐渐脱颖而出,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如新松机器人在汽车领域、博实股份在石化成套设备应用领域,都展现了国内集成商的发展特点;因本体技术相对较弱及未达规模化生产,我国机器人本体产业发展较为落后,国内主要的机器人本体企业尚未能够达到足够的量保证较好盈利,预计在此领域追上国外尚需一段时间;在核心零部件配套方面,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等均对国外厂商形成严重依赖,且目前短期内难以看到有很好的突破,预计需要5年以上的追赶时间。
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进入稳定增长阶段,近两年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从国际机器人发展历史、我国人工替代的进程及企业投资的稳定性方面来看,我们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速度应该是平稳推进,而不是高速爆发式前进。根据IFR预计,我国工业机器人2015年销量将达到3.5万台,按照平均3万元/台价格算,总市场规模在100亿元,机器人系统产业产值有望达到其5倍规模到500亿级别;根据目前行业应用来看,3年后我国或将产生产值100亿级别的机器人系统应用公司。
投资线路:系统集成先行,关注核心配件突破从我国机器产产业链发展来看,目前获得突破的主要为系统集成领域,技术积淀和行业应用处于国内第一梯队的是在机器人系统应用拓展方面做的最成功和最有潜力的是机器人、其次是背靠哈工大机器人研发实力且有拓展潜力的石化成套设备领先者博实股份;第二梯队主要是在单一应用领域有突破的有软控股份、天奇股份、三丰智能、智云股份、华昌达和蓝英装备等;目前正在积极介入机器人单体生产领域的新时达也值得跟踪。
产业链及国外发展来看,机器人主要核心零配件往往具备更高的壁垒,竞争环境相对宽松,企业一旦获得突破便可取得很好的盈利。可重点关注国内企业在成本占比较大的减速器(如上海机电和秦川发展)和伺服电机(汇川技术和英威腾)方面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