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在人工替代和产业升级两大因素驱动下实现快速增长,工业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持续向好的发展机遇。
在日本和韩国等国的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增速均曾出现大幅下降。日本1956-1973年的GDP年均复合增速为9.22%,但1974-1991年下降至3.95%,同时产业结构出现三个变化:传统重化工制造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逐渐萎缩,产业内重组与整合明显加强;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机械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设备的大规模普及导致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服务业占比上升与消费升级并存。从日本的发展经验看,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产业和行业的转型,其间机器人的运用、自动化的推进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影响的一大因素是低端劳动力供给不足,这已成为企业招工的一大困扰。中信建投机械行业分析师林龙表示,80后、90后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与60后、70后相比,他们诉求较多。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从事工资低、单调重复、繁重、环境差的工作,导致低端劳动力供给不足。每到岁末年初,这种“民工荒”现象在沿海地区的表现尤为明显。用人单位越来越倾向于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从事这类工作。他认为,未来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的比例还会进一步提升,其经济性将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速,到2010年已超过5000美元,而且由于低端劳动力供给不足,近年农民工工资涨幅比城镇职工更快,给企业用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升级,机器人替代人工的趋势将更为明显。
我国机器人市场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去年国内机器人安装量占全球安装量的14.6%。预计到2015年,我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总量将达3.5万台,占全球销量的16.9%。假设未来5年我国机器人使用密度达到100台/万人的水平,机器人销量复合增速将达30%。
我国机器人产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机床行业规模表明我国制造业对自动化加工装备的需求空间巨大;我国机器人使用密度处于极低水平,机器人使用密度的提升将带动机器人需求量的提升。通过对比美、德、日、韩等国的情况,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160万台,而目前装配量不到10万台,发展空间巨大。对于未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首先,向智能化发展,结合应用传感器、专家系统等;其次,向不同载荷发展,既适用于更大的载荷,也适用于更小的载荷;处理速度将更快,精度将更高;成为标准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