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产业动态 > 信息详情

“对煤炭宣战”胜算几何?

发布日期:2013-07-04 作者:网络

    奥巴马近日提出了新的“气候行动计划”,誓言要控制地球的温室效应。这一计划,很快被其政敌归纳为“对煤炭宣战”。


    自《京都议定书》以来,民主党人提出了各种环保计划,可惜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其中的原因,是本世纪以来保守派在政治上略占优势,共和党在大部分时间控制了国会。一些基本的环保政策,没有国会的配合根本不可能出台。


    这次奥巴马的 “气候行动计划”,略有些不同。其计划的核心,是责成环保署升级对发电厂的排碳规约,新的标准将在2015年实施。奥巴马政府称,地球温室效应有65%来自能源使用时的排放,而这种排放的40%来自煤炭,另外大致相同的比例来自燃油。在主要能源中,煤炭污染大,但是便宜。美国是主要原煤生产国,自给有余,发电厂大量使用煤炭,污染十分严重。新的标准一旦实行,电力公司使用煤炭制造的排放过大,就不得不缴纳罚金,很难继续将其作为主要能源。


    奥巴马在2008年大选时,力主“管制与交易”的政策,即制定能源排放的最高限额,那些超出排放标准的企业,仍然可以经营,但必须在市场上购买超额的排放指标。也就是说,制造污染的人要为后果埋单。所以,今后继续烧煤恐怕要破产。奥巴马的环境顾问也坦承,总统不愿意用“对煤炭宣战”的字眼。但是, “对煤炭宣战”恰恰是必须的。于是,“对煤炭宣战”就成了保守派给“气候行动计划”起的绰号。与以往不同,这次的计划可能成为又打雷又下雨的现实,因为奥巴马责成手下的环保署制定新的排放法规,这就完全绕开了国会。同时,奥巴马已经连任,不用担心选民的意见。


    保守派立即展开反击。其思想库“传统基金会”发表分析,称这一标准一旦实施,到2030年为止,美国将失去50万个工作岗位,四口之家的收入将平均每年下降1000美元,GDP将减少1.47万亿美元,电费将上涨20%,矿工的工作将减少43%,天然气价格将升高42%等等。甚至有人说,很多美国家庭将丧失电力供应。这仿佛是一个末日景观。


    然而,我们转念一想,马上有了疑问。在主要传统能源中,煤炭最便宜,但污染大。图便宜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做法,发达国家不应该为省这点钱而不惜把环境搞糟来强化竞争力。看看2012-2013年度世界竞争力的排名,排在首位的瑞士,其能源中煤炭比例仅占0.02%(1992年的数据),微不足道。第二名新加坡的数据缺失。排名第三的芬兰为27.46%(2004年),第四名瑞典为1.65%(2004年),第五名荷兰为26.04%(2004年),德国竞争力第六,为50.51%(2004年),美国排在第七,50.4%(2004年)。不过,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到2012年,德国电力中使用煤炭的比重为41%,美国则为45%。美国使用煤炭的比例,超过了欧洲头号制造业大国,甚至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数:41%。再看这些国家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例,瑞士为 58.52%,芬兰31.56%,瑞典 60.42%,德国22.9%,美国仅为10.05%.


    煤炭是廉价的传统能源,可再生能源则比最贵的传统能源还贵,被许多人斥为不具市场竞争力。何以这些使用着贵得多的能源的国家,居然还更有竞争力?美国的原煤储量世界第一,产量世界第二。这是天然的资源优势。但如果美国离开这种廉价的能源就无法与其他发达国家竞争,那么其竞争力岂不是第三世界的水平?


    其实,奥巴马计划中的一个底牌,是鼓励电力公司使用天然气。天然气的价格和排放都低于燃油,是传统能源中最洁净的。美国又有着丰富的天然气储量,自给有余,但输送天然气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一度导致出口的天然气运不出去,天然气公司被迫减产。电力公司向天然气转换缓慢的原因,一是有煤炭这种廉价的、污染不埋单的能源,二是不愿意为改用天然气而支付更新基础设施的成本。奥巴马的这一政策,则是逼着电力公司废弃燃煤设备、置办天然气设施。当然,这样的结果是天然气涨价。问题是,美国是天然气出口国,自己的出口产品价格上涨,怎么会伤害其竞争力?


    保守派的问题在于,他们一天到晚宣扬市场的竞争力。但是,在能源问题上,他们似乎是在说:市场机制原来很脆弱,要靠制造很多污染才能生存。可是,那些制造污染、祸害环境和健康的人不为自己的行为埋单,又算哪门子市场?

TAG: 天然气 煤炭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1年至2016年绿色包装市场将以每年9.8的速度增长

下一篇:新版iPad预计推迟上市 富士康或将不再代工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