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综合信息 > 信息详情

中国机器人生产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发布日期:2013-06-13 作者:网络
     近两年国内机器人市场容量增幅平均高达50%,工业机器人是开拓市场的最大功臣。汽车制造业将逐步进行以机器人代替人力操作的改革,甚至富士康集团也提出要在其工厂大规模应用机器人。工业领域与机器人的高度结合已然是世界趋势,而我国人力素质日渐下滑,扩大机器人应用也是我国未来发展中的必由之路。继常州机器人产业园后,天津、昆山等地也陆续开启机器人工业园的筹划建设工作,为我国机器人产业腾飞作着准备。
 
    高技术产业形成的条件有三条,一是要有成熟的技术,二是要有广阔的市场,三是要有大量资本的投入,缺一不可。
 
    中国机器人缺乏大型支柱企业,更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目前,国内除了新松、博实等少数企业,中国工业机器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别是像ABB、库卡、发那科等在全球有竞争力的品牌。
 
    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初期应该以市场应用为主导,娄企业需要机器人时由工程公司进口,再自行设计、制造配套的外围设备,然后完成交钥匙工程。
 
    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条件成熟后再转变为以开发新型机器人和批量生产优质产品为主要目标,由其子公司或社会上的工程公司来设计制造各行业所需要的机器人成套系统,并完成交钥匙工程。
 
    目前,世界工业机器人装机总量已达到一百多万台,主要分布在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以汽车制造业为例,每万名生产工人占有机器人的数量,日本为1710台,意大利为1600台,法国为1120台,西班牙为950台,美国为770台,中国还不到90 台。如果考虑到制造业整体对机器人的需求,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有鉴于此,国际机器人产业巨头纷纷在华建厂,全力拓展中国市场。
 
    中国机器人生产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则是要与狼共舞,跟国际巨头短兵相接,争夺市场。
 
    国内机器人产业受制于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难以“自主”;但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的报告认为,技术与产业并非单向的“因果关系”,建议先建立产业化平台,扶持自主品牌整机企业,以规模化应用带动持续研发,寻求技术突破。
 
    机器人技术,上海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有一定研发实力,不过这些研发零散、不连续,且局限于实验室;而有影响的本地大企业对自主研发热情不高,目前在做产品自主研发的是一些中小企业,尽管发展势头不错,但关键部件几乎全靠进口。因此,上海迫切需要建立大型整机企业来牵引产业链,有效整合国内的各方力量,推动机器人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研发。
 
    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表示,机器人的制造及应用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发展机器人产业应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机器人的广泛使用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关注程度,“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对工业机器人产业予以重点扶持。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化正处于关键的转折点,如果政府能够在基础科学方面组织攻关,在市场开拓方面给予国内优势机器人生产企业更大的扶持力度,我国机器人产业将步入发展快车道。
 
    业内专家认为,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典型的实践性技术,应用是技术进步的动力。目前,我国已经能够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平面关节型装、点、搬运、码垛机器人等系列产品,不少品种已经实现了小批量生产。但在基础零部件制造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方面的差距尤其明显,造成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影响了国内机器人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太阳能产业开始入侵运输业

下一篇:低维有机材料成传感器新宠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