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石油需求不断增加,由于资源匮乏,我国从1993年由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50%.寻找石油资源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而且,我国石油利用效率低、单耗水平高、浪费现象严重。我国单位GDP石油消耗和机动车每百公里油耗都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耗油量急剧增加,燃油污染也日益严重。目前大城市80%以上的一氧化碳、40%以上的氮氧化物,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为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抑制燃油的不合理消费。
其实,燃油税的推出只是国家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一个步骤,新能源才是未来的方向。天相投顾首席研究员仇彦英表示,按照国际惯例,燃油税它是一项以提高油品价格来控制消费总量、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的财政政策,并非仅仅“税费之间的转换”。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开始或加大燃油税征收的力度,从燃油税征收的效果来看,这些国家高燃油税的征收不仅降低国家经济对国际原油的依赖,而且还带动了新能源行业的发展。4万亿投资:新能源能分到多少?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09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其中也提到了要“组织实施好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据业内人士分析,受扩大内需的政策影响,新能源作为新兴产业,在替代现有石油、煤炭等能源及节能环保方面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有望成为政策重点扶持的行业。对于中央为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4万亿投资,众多行业都希望可以从中分一杯羹。据预测,4万亿元的巨额投资涵盖了对核电、风电、水电、环保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核电反过来也成为能源领域拉动内需的方向之一。
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正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12月4日,中美第五次战略经济对话上就能源与环境合作达成5项具体成果。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加强中美能源与环境合作是此次对话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天下午举行的专题会议上,两国领导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回顾了今年6月签署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协议文件以来取得的积极进展,并就加强能源与环境合作达成以下5项具体成果,在电力、清洁水、清洁交通、清洁大气、森林与湿地保护5个领域完成了启动行动计划的准备。
在中美最高规格的经济战略对话上,达成的成果不是关于人民币的问题,而是新能源领域合作问题,可见中美双方对新能源领域的重视。对此,金证顾问认为,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油价暴涨暴跌及实体经济陷入衰退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大经济大国在发展新能源方面达成长期合作意向,不仅会对能源产业转型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也将对全球新能源发展奠定新的基础,并且对我国经济转型产生积极影响。
政策扶持:新能源大势所趋
作为一个新的产业,新能源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推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国已经相继公布了一系列措施。
以经济最发达的美国为例,一个月后即将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针对乙醇燃料、混合动力汽车、新能源等政策提出了详细的目标。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配额的限定,即2013年10%、2025年25%的配比,这意味着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的启动。业内人士称,虽然奥巴马关于基础设施的经济刺激计划尚不明确,但其依靠新能源吸纳投资、创造就业,进一步带领美国经济走出衰退的"新能源经济"思路已经非常明确。
其他国家在新能源战略方面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法国政府的总体目标是2020年将法国可再生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23%以上。日本政府发布"太阳能发电普及行动计划";芬兰政府拟大幅提高2020年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计划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全国能耗占比从目前的29%大幅提到至38%.美国报告指出新能源将成为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25年,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代替石油成为人类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一轮新能源热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具体到中国,我国把新能源放在十一五规划中重要的位置,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生产消费可再生能源,使其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例由06年末的7%,提高到2010年的10%,进而到2020年的16%,14年内提高9个百分点。从各类新能源的发展规划来看,未来10~15年内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前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长严陆光院士12月1日表示:降低煤炭的份额、增大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与核能的份额将是我国未来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而可再生能源持续稳定、大规模高速的发展必须有赖于强有力的科技发展和政策措施,需要设立国家重大专项来规划部署,促进其快速、高效发展。
在我国远期能源构成方面,严陆光院士认为,2050年煤炭占全国总能耗的份额将由2005年的70%降至40%,石油约占20%,天然气约占10%,水电约占6%,核电约占9%,其余15%将来源于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等非水可再生能源。
严陆光院士对于我国21世纪上半叶的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构想为:一是继续发挥煤炭的重要作用、二是开源节流,保障石油和天然气供应、三是充分发展水电与核电、四是大规模发展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五是大力支持未来新型能源的研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