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立项易,掌握核心技术难
并不是说不能投资机器人产业,最关键的还是要掌握核心竞争力,行业整体发展健康有序。目前我国部分机器人厂商已经能够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平面关节型装、点、搬运、码垛机器人等产品,不少品种也已经实现小批量生产。但在基础零部件制造方面还存在差距,特别是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等核心技术方面尤其明显,关键零部件的长期依赖进口影响了国内机器人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内企业总体上仍没有跳出跟踪模仿的道路。比如,焊接机器人是最成熟的机器人,但由于我们只是跟踪模仿,国内虽然生产出来,但外企马上降价,一举击溃国内企业信心。此外,研究与产业脱节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从机器人企业生成状况来看,一些大企业热衷于把机器人当作题材,不顾后果的盲目投资烧钱,而一些小企业生存状况糟糕,整日为生存奔波。
在此不得不提及光伏产业,眼下,中国光伏企业在国际大环境之下生存愈发艰难,陷入利润下滑、出口市场业绩不佳、资金链严重短缺的困局之中。究其原因,国内太多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是众多企业纷纷倒下的根源。如不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排除国内机器人产业重蹈覆辙的可能。
症结:缺乏顶层设计
“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间,国家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多个项目涉及机器人领域,各地也在大力投资机器人产业。不过,这些自上而下的扶持表现为零散、各自为战、不成系统,难以形成协同发展,导致总体效果差强人意。
尽管《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已经出台,但尚未明确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尚未成立,也没有国家级的标准检测中心,这些都不利于业内与决策主管部门之间的常态沟通,也不利于专项规划的落实。这些基础性工作对于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可见,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乱象初现的主要症结在于,缺乏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对行业发展形成一定掣肘。
解决之道:战略提升,差异化发展
机器人产业内容丰富,投资圈地建产业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问题,很多关键东西,比如核心技术,也不是有钱可以掌握,归根结底还是要研究发展策略。
如果说行业发展初期,江湖混战、群雄逐鹿、野蛮生长是一个必经过程,但经过10年的摸爬滚打,是时候对中国机器人产业进行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国家标准出台的时机已经成熟。
对中国的机器人企业而言,政府的前瞻性引导和支持必不可少,必须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战略提升,把机器人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体系进行建设和培育。一方面,要确保市场的优胜劣汰中形成有序的竞争态势,夯实整个行业的发展实力,形成稳定的行业发展结构。另一面,政府需提供政策和资金层面的支持,加强国内机器人的研发实力,逐步掌握核心技术,缩短与国外同行之间的差距。
对于机器人产业的鼓励不能靠简单几个项目或园区的支持,引导企业进行差异化发展是值得尝试的思路。国内机器人厂商如能就一些细分市场策略得当,推出一些性价比高的产品,还是存在很多机会,这些追求产品“小众化”的企业日子会很好过。在这一点上,广州数控正在尝试摸索,他们认为国产工业机器人从中低端走起的市场十分广阔,与国外产品定位存在一定错位,比如珠三角的企业主要还是从事中低端加工,只是用机器人替代人工的一个转换过程,不像汽车行业全自动那么高端,而且资金实力也不强。针对这类需求,国内机器人厂商生存空间相对广阔,值得业内厂商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