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68首页 > 自动化信息 > 综合信息 > 信息详情

国外仪器品牌的“本土化”顾虑

发布日期:2013-01-24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作者:网络

  澳大利亚劳动力贵,一般人家都准备一些工具,家里的东西坏了,小头小脑的都自己动手。我刚到澳大利亚时,图便宜,看到日本和德国的工具比中国的贵5倍之多,就买了一套中国产的工具。不久,钳子不咬牙了,螺丝刀拧不住螺丝了,锯也弯了,电钻也动不了。后来,我逐渐开始用德国的,用了几年,的确让人服气。我问一个盖房子的朋友这是为什么。他只说了一句话:钢材不同!


  我在一家德国仪器制造商的中国代表处工作。2011年,中国代表处迎来了它的10周岁生日,也是我在这里工作的第10个年头。


  10年间,中国的业务额增长了19.5倍,已经成为公司全球最大的业务板块。首席执行官KB先生对中国很重视,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购买力,从2005年起KB就有意收购一家国内的制造企业。然而,关于这个并购的谈判延续了7年,至今依然悬而未决。


  说起并购,KB总是信心满满,因为这位很富有挑战精神的创始人,20多年前以6000多马克的创始资金创办公司,从代理业务开始,正是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并购,成功转型为制造商,并不断扩充自己的产品线。1999年公司在法兰克福上市之后,更是加大了全球化的步伐。粗算起来,KB先生先后成功收购过十余家德国制造企业和一家美国制造企业。


  可以说,KB先生的创业之路也是并购之路,并且取得了耀眼成绩。每每跟他聊到并购,他都兴致勃勃,绘声绘色地讲述他是如何解决一个个人员调整和文化冲突难题,顺利地实现整合与增值的。


  但是,对中国的这起收购案,怎么就这么难呢?除去德国与中国文化差异过大、收购对象规模较大等因素,后面隐藏着的,是一个更艰难的决定,这就是:“中国制造”你敢不敢的问题。


  多年来,“德国制造”对于我们在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德国人的机械产品以其精致加工和持久耐用闻名于世,特别是我们所在的仪器制造业,德国产品有着良好的口碑。虽然产品价格比同类的进口产品要高出10%~20%,但很多情况下,依然能够符合买方对德国产品的心理价位。这已经成为我们的竞争“王牌”之一。


  于是,中方管理层对并购一直持反对意见。大家都非常担心,一旦我们的产品掺进了“中国制造”,尽管只是部分产品线,势必会对整个品牌形象产生影响,使我们失去竞争优势,最终使成本的降低得不偿失。


  我记得总经理在管理会议上第一次提出这个并购案时,我是持支持态度的。原因如下:


  1.同行内最大的几个公司,都已经在中国设厂,部分产品开始本地化生产,并向全球供货。这已经给我们带来很多价格竞争上的劣势。


  2.很多本地制造企业发展速度迅猛,从以前与进口产品完全不形成竞争,演变为少数应用领域已开始发生竞争,正在冲击我们的部分阵地。


  3.中国政府采购从2008年开始,已大范围实行“中国制造”优先原则。简单说,就是同类产品有国产的必须优先选择,不选择必须充分说明理由并请专家论证,这在各类招标或直采项目中,已经给我们造成很多阻碍。这些理由都充分说明,在中国设厂,不管是通过并购还是自己开设都是境外仪器厂商的理智选择。仪器行业的发展尽管滞后于其他行业,但是潮流应当是一致的。


  然而最终,这些支持并购的理由,还是敌不过大部分人,尤其是中国管理层对“中国制造”缺乏信心的反对并购理由。于是,中国管理层在实际行动上就表现为,在并购谈判中不积极推进,扩大某些问题,以拖延时间。


  正面讲,我们可以说这叫缓兵之计,反面看,这很可能正在贻误战机。对于这个敢不敢的问题,我很想听听大家怎么看。


  不是KB,反而是中方管理层对“中国制造”存在更大的担心?因此,并购就被拖了6年?KB对在中国收购企业的决心是不是也摇摆不定?


  澳大利亚劳动力贵,一般人家都准备一些工具,家里的东西坏了,小头小脑的都自己动手。我刚到澳大利亚时,图便宜,看到日本和德国的工具比中国的贵5倍之多,就买了一套中国产的工具。不久,钳子不咬牙了,螺丝刀拧不住螺丝了,锯也弯了,电钻也动不了。后来,我逐渐开始用德国的,用了几年,的确让人服气。我问一个盖房子的朋友这是为什么。他只说了一句话:钢材不同!


  上面这个并购争论的案例说明:我们其实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里,因此,一再阻止德国老板的并购。然而,任何并购决定的困难都在于对未来和整合能力的判断:能不能通过德国公司的管理,把本公司“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提上来?如果我们不做,对手可能会这样做,而且成功了!


  是的,“中国制造”让我们国人几多尴尬,一言难尽。在仪器行业,对“中国制造”最不买账的还偏偏是中国人自己。


  通过德国公司的管理,把本公司“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提上来,这正是德方老板KB的中国工厂发展目标,但在具体论证中,困难重重。


  简单说,仪器制造最核心的当然是各主要部件的技术和设计,这个部分可以通过各种努力移植到中国工厂。但是,仪器制造的第二重点,就是零配件选择和采购,最大的拦路虎在这里出现了。根据德方的技术要求,所需的各类零配件,大到检测器、电路板、气路控制装置,小到石英附件、金属或塑料管路甚至螺丝钉,都很难在国内找到合格的供货商。


  勉强采用,必将降低产品质量;如果坚持选用合格的进口零配件,用价格昂贵的进口件,再加上零件的运输成本,中国工厂的生产成本大增,那么在中国设厂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后来,我们还曾经讨论过核心部件进口,小零件找国产的。但是具体调研中,拿一根石英燃烧管来说吧,仪器对石英材料纯净度和进出口的管路尺寸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寻找的多个国内一流加工厂多次打样的产品都无法满足要求。就像黄老师买的那套工具,做工具的厂家能够把样子做得跟进口产品大致相同,但是它却无法控制钢材的质量,或者从成本考虑不愿意选择更好的钢材。


  做仪器也是一样,你能够控制自己的技术,但无法控制每一个零配件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所以“中国制造”的质量要提升,往大处说,真是整个制造产业整体提高才能实现的目标。

[信息搜索] [] [告诉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中东北非地区光伏装机呈爆发式增长

下一篇:普洛斯为日本太阳能屋顶光伏投资近亿美元

免责申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自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视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