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为起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征程走过了不断探索和波澜起伏的十年。可以说过去的十年,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即“走出去”的十年。数字显示,在2003年到2010年之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包括金融类)总额从29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590亿美元。海外投资的迅速增长,造就了一批在国际竞争舞台上新兴崛起的“中国式跨国企业”,华为、中兴、海尔、联想、吉利、尚德等企业在多个行业都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国际竞争能力。
然而,虽然中国企业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已经达到了能与国际跨国企业竞争的水平,但是在国际化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机制、国际化的人才战略、国际化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在海外市场的本地化特色经营方面,都还显薄弱和单一。
与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几乎同时起步的中国光伏行业,因为其市场的特殊性(早期中国光伏市场多在海外)以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良好经济背景,几乎是在行业开始发展的同时就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这就打破了其他传统行业固有的“先学习欧美先进企业,再进行企业自身全球化“的固有模式。
光伏行业在平价上网实现之前对政府补贴阶段性的依赖、与传统能源相互角力和博弈的现状、以及各国政府可能出台的地方保护政策的限制,都决定了光伏行业在全球化过程中无法完全模仿和照搬其他行业的经验和模式,而需要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全球化之路”。
先国际化后民族化的品牌战略
所有亚洲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在国际品牌阵营中,亚洲品牌的严重缺席。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由于欧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输出,让欧美的产品品牌直接受益于这种普及率更高的文化理念。打个比方,法国的红酒一直享誉中外,这与法国作为一个浪漫国家的文化输出,密不可分,喝法国红酒,变成了一种“浪漫的消费”,而美国的星巴克咖啡卖的也不仅仅是咖啡,而是美式商务文化里的快捷、便利,这就给产品溢价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在这方面,亚洲文化包括中国文化的输出,就略显滞后和无力。在国际社会,提到中国品牌,仍然会有“Made-in-China”即“低价低质”的联想,这是中国企业无法躲避的“刻板成见”。
因此对于中国的光伏企业来说,品牌战略的第一步应该是让企业品牌尽量“中立”(阿特斯用CanadianSolar的品牌让人以为制造商来自形象更加中立的加拿大,而获得巨大成功)。具体解释,就是让客户看到品牌的时候,先忘记他的国别。用夯实的品牌质量、精准的品牌定位、吸引人的品牌内涵和品牌故事、以及与企业品牌定位相符的连续的营销行为,来创造品牌的认可度和美誉度。当客户对品牌的信任和口碑已经形成,再突出品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底蕴,回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高端定位,达到“惊艳亮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