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部竞争加剧,“中国制造”面临三大挑战
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经济效益起伏不断的反差只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数据显示,3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1%,比上月提升2.1个百分点,连续第四个月走升。但3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PMI为48.3,低于上月的49.6,显示中国制造业运行连续第五个月环比放缓。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近日撰文称,中国制造业面临三大挑战:其一,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经济循环体系,发达国家消费模式的调整,对出口导向特征明显的中国制造业形成较大的结构性制约。其二,发达国家“回归”制造业,发展中国家之间竞争加剧,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双重压力。其三,能源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
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失衡。保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重振制造业成为众多国家应对经济泡沫化的共识。“中国制造”的产品附加值低,在当前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中长期处于“微笑曲线”底部。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的趋势,东南亚等地区异军突起,让曾以物美价廉独步天下的“中国制造”面临前有虎后有狼的境遇。
如今,美国复兴制造业的举措初见成效。美国供应管理协会报告显示,今年3月份美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32个月扩张。日本市场也吸引了诸多电子巨头。《日经产业新闻》报道,惠普将把在日本销售的笔记本电脑生产从中国迁移到东京的工厂。联想公司近日也决定,将一部分面向企业的笔记本电脑产地由中国转移至日本。
随着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制造业,中国与发达经济体贸易摩擦将再入高发期。商务部官员表示,发达经济体现在日益强调产业重建,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商贸竞争正在由产品市场份额的争夺走向产品核心技术的竞争。例如,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呈现从一般工业制造品到向新能源、新产业等领域进一步蔓延升级的态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让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层层障碍,此前华为在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就遭遇了种种限制。
新兴产业成各国博弈杀手锏
不过,“危”与“机”相辅相成。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不仅仅是制造业的回归,而是打造新的工业化模式,抢占产业链高端和下一轮技术革命制高点。欧盟、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都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信息、生物、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
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重塑制造业竞争面貌的“利器”将是三种以指数倍方式快速发展的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数字化制造。《华尔街日报》日前发表评论文章称,电话和电技术改变了上世纪,而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无线革命三大变革即将改变本世纪,促进美国经济复苏。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说明科技界风起云涌,云计算、物联网、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的新增点,这将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遇。
目前,我国已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海洋工程列为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对实体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支持,政策有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但在标准建设等方面,政府还需加强顶层设计抢占先机。其次,中国市场潜力不容忽视,国内厂商占据本土制造优势。若能及时跟上潮流,注重创新驱动,涉足产业链上游,目前的挑战将成为未来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