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广泛使用对装备制造业也将产生重大推动作用,有助于企业节省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将助力珠三角产业升级。樊建平介绍,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制造行业下一波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目前深圳与机器人技术相关的信息、家电、通讯、装备制造业等产品规模已达3000多亿元,居全国第一位。尤其是从去年以来,员工工资上涨、用工荒等现象,倒逼企业主动升级,更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去年很多机器人企业的订单都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今年有些企业的一季度订单已经超过了去年一年。
樊友斌也表示,引进机器人并非为了减少人工。反而要招更多的工人,今年还将再引进三台机器人,每台机器人都需要配备相应的工人和管理团队。想要让机器人发挥最大效用,一个科学的管理团队是必要的配置,他打了个比方,就像高速公路,如果没有合适的指示牌、路线设计和发生事故后最快的解决速度,那么高速公路可能比普通公路还要拥堵。同样,机器人对管理人员配置要求很高,否则不合理的配置只会造成高科技资源的浪费。
机器人改变谁的命运
珠三角曾经是毫无争议的世界代工工厂,近几年却有被东南亚国家取代的危险。从电子产品到服装、鞋业、玩具,一直处于产业链最低端,代工的利润越来越低,从20%到10%,再到今天的5%,甚至是2%左右。一年到头白忙活,已经成了许多代工企业的写照。
各地政府也在力图改变珠三角世界工厂的形象,力推总部经济、转型升级,企业转型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又要面对招工难和员工频频的加薪要求,使用机器人能否改变代工企业目前的困境呢?
几年前,一位广东老板曾前往日本汽车公司学习深造时,被生产车间里密密麻麻的机器人震撼得目瞪口呆。“一条生产线居然是由26个机器人在操作,生产线只需要1个工人将原材料运送至固定位置,然后机器手就会自动选料、生产。”当时他憧憬着,什么时候中国的工厂才能变得如此现代化?
如今他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其所在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从两年前开始大规模上马“机器手”。“‘机器手’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以普通流水线上的阀片组装为例,每天两班倒需要8个工人,平均每天组装8000多只阀片。而公司以每台60多万元的价格购买的阀片自动组装机,可以承担8个工人的劳动量。仅省下的劳动力成本支出一项,不到两年就能收回机器购置成本。
“公司每年的销售额都在以20%的速度爆发式增长。2009年销售额是15亿元,预计2014年将超过22亿元。” 这位老板算了一笔账:尽管公司在不断地上马流水线,但是按照公司设想,3年后70%的生产线将完成自动化改造,将来生产车间并不需要增加工人。
而以机器人代替人工,更是大大提高了企业的产品品质。“一条流水线生产几万个汽车零部件,即使有一个不良品流入市场,都会引起激烈的投诉,给企业的品牌蒙上阴影。而用‘机器手’生产出的产品,几乎很少有不良品。”
樊友斌认为,欧美先进国家早就开始使用机器人,就是因为他们的人力成本比我们更高,如今中国的发展也走到这一阶段,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工厂迁往老挝、越南等人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国家。国内的企业如果想与东南亚国家抗衡,只能依靠设备优势来降低成本,以高新技术与低廉人工相抗衡,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他预测,机器人走进制造业将会成为一种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