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结构调整、产品升级与制度变迁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陈建成
日前,《卧龙报》就企业发展、改革等相关主题,采访陈建成董事长。以下是专访全文。
《卧龙报》:过去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卧龙取得了可谓极为辉煌的成就:资产规模从当年建厂时的十多万元到今天的资产规模双双逼近150亿元大关;与此同时,卧龙也从一个简单的电机生产制造商蜕变成为如今集制造业、房地产、金融投资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的跨国性企业集团。这些都足以说明卧龙原有发展模式的成功,然而,随着国际宏观经济形势的日趋复杂,中国经济更是在今年连续下滑,至今仍未出现拐点。“卧龙的未来的发展模式究竟应该选择原有的还是另辟蹊径”,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陈建成:这个问题我很早就在思考,倘若以2002年卧龙上市为分界点,上市前,也就是2002年,我们卧龙是靠艰苦奋斗、拼命工作来推动企业发展的,说白了就是我们能吃得起别人吃不起的苦,我们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成本,我们的竞争战略大部分是放在了低成本竞争上;而在上市之后,也就是过去的十年,我们卧龙的主要发展驱动力来自于资本运作的外延式扩张,顺利实现了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从辩证的角度上讲,我们依托的是上市公司的融资平台及品牌效应,靠的是外力拉动。
未来卧龙的发展究竟应该靠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在山东烟台读书会上的主题报告已经做了详细的研究论述。我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时下,国际方面的发达经济体复苏趋于放缓,新兴市场增长和通胀一并下行,全球总体需求大幅萎缩。国内调控政策稳中求进,经济增长渐步回升,但中长期趋势中高速增长时代已不可能重现,中国经济全面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过去曾经有过的V型、U型反弹已没有重现可能,而最大的概率是L型反弹。随之而来的低速增长意味着需求大幅减少,前期高增长时代集聚的制造能力的严重过剩已不是预期而是现实;与此同时,随着政策红利、人口红利的消失殆尽,高企的劳动力成本和资产价格使得中国制造业采取低端、低价和量大面广的产品制造策略已失去现实可能性,变成死路一条。为此,中国制造业面临迫切的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中国企业面临迫切的战略转型的抉择,生死攸关。
卧龙近十年乃至近三十年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三十年来,中国制造业从中低端产品市场参与到全球竞争和产业分工,到目前逐渐进入中高端产品市场竞争,这是中国制造业的进步。卧龙参与市场竞争的轨迹也大体如此。应该说,我们量大面广和用途专特相结合的产品竞争策略取得了很大成功,这也是我们能够做大企业的市场基础,但以往的成功会不会成为一种惯性,拖慢我们进行结构调整的步伐?这是我的忧虑所在!纵观整个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实际上是全球的代工厂,自主技术、自主品牌、自主市场均不足以谈起。尽管做到了“量大面广”,规模十分可观,但其竞争的脆弱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把规模变成强势”——这既是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也同样是我们卧龙面临的重大课题。
有鉴于此,卧龙今后的发展,如果还是单靠外力发展,绝对行不通,只有靠内生动力发展,也必须靠内涵提升,卧龙才有可能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甚至超越前三十年的成就,否则我们近三十年来的经营成果会付之东流,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可以说,这是卧龙近三十年来最为重要的改革战役,我们没有丝毫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