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世界》行业之家
适逢《变频器世界》创刊十五周年,承蒙刘强先生的邀请,来深参加第九届企业家论坛。这个论坛自2002年兴办,我曾连续参加过前四届。2005年末,因为企业政治的原因我不得不离开呕心沥血的企业和我热爱的变频器行业半年之后,也是在深圳的企业家论坛上,被大会授予当年唯一的行业风云人物。这是对我此前五年半在变频器行业奋斗的肯定,也是我于1992年得到国家科委、中国科协、中国工商联、中国科技实业家协会授予的“优秀科技实业家”称号之后,得到的另一个让我一生珍视的荣誉。因此,对于《变频器世界》和这个论坛,我充满了感激之情。
我的感谢还不止于此,99年末在兴办利德华福的初期,当时在国内尚无清晰的脚印可以追寻,也无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何把电力电子领域高难的技术转变成可以应用推广的产品,打破国外企业的产品垄断,以及如何创办一个具有自己品牌的理想企业,可以说前无国人,步履维艰。是《变频器世界》这个知音和朋友帮助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打造了一个平台,使我们从杂志和论坛等渠道有机会与国内外的同行、专家、上下游企业、政府机构进行交流、学习,得以理清思路、明确路径、得到激励。
十五年来,在中国变频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一直有一个忠诚的朋友与我们时刻相伴,不离不弃,那就是《变频器世界》。中国的变频器行业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贡献巨大、初具规模的产业,《变频器世界》以它不同的方式成为这个行业最有力的推手,最有效的传播者。在中国还没有见到有哪一本杂志与自己的用户保持着这样紧密的关系,在自己的行业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说《变频器世界》是中国的变频器行业之家,这话一点也不为过。
《变频器世界》是一本行业指向明确的专业杂志,十五年来它给于我们的启示,不仅是如何办一本成功的杂志,它还告诉我们如何办一个成功的企业。持之以恒以自己的真诚、热忱服务于自己的用户,对自己所处的行业具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开放、包容、积极推动,这就是不同凡响的《变频器世界》。
还有一个私人的原因使我对《变频器世界》充满感激之情,2005年初当听说我在利德华福的企业政治中受到无端伤害时,有两个朋友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一位是我的忘年交、当时身患重病的华贻芳先生,另一位就是《变频器世界》的主编刘强先生。在我人生和事业最为困难的时候他们让我感受到人间的真情与温暖。
让理想照进现实
1999年末,在深圳湾大酒店,启蒙者吴壬华博士曾告诉我,中国的高压变频器市场正处于大规模开启的前夜,这个市场一经打开,每年的市场量可能在50亿以上。这是一个难度极高的技术产品,此前中国有企业作过探索,但不太成功。他鼓励说,李总去做则成功的可能性极大。正是冲着吴博士的这句话,我不顾自己当时严重的冠心病,不顾利德华福的一塌糊涂,也不畏这个领域的千难万险,仅凭着满腔的热忱和粗略的判断就踏进了这个领域,真的没有想到会有那么难(利德华福为此有人牺牲,我的心脏病发作过),又是那么美好。
在利德华福的生产车间里,至今还高悬着这样一条横幅:中国将因我们的努力而开创一个新的产品时代——高压电机智能化的时代。那是2004年利德华福生产基地在北京阳坊建成时挂上去的,我希望以这样的雄伟目标激励员工们努力奋斗。这个当时还没有多大把握的预言和理想,今天看来已经并不那么遥远了。
2003年8月,当利德华福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把高压变频器累计做到100台的时候,曾经在北京的长城饭店举行庆祝大会,昌平开发区的主任在贵宾室里曾不解地询问顾国彪院士:一个企业销售100台产品有什么好庆祝的?顾院士告诉他:在中国还没有企业做到这程度。在大会上,我曾庄严地宣布:利德华福的一小步代表中国的一大步。还断言,我们再也不需要五年,今后的每一年都将超过百台。这一预言在2004年已经得到实现,那一年销售110台。会后我坐在出差的飞机上,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由自主地哗哗地流下来,擦也擦不净,应当是百感交集吧。我预感到,高压变频器的春天就要到了。因此出差回京,第一件事,就是找一块地,建立自己的规模生产的代表中国形象和水平的变频器基地。
当时我们有很多设想和愿望,有的今天已经实现了,有的实现了一部分,有的还没有实现,还需要加餐努力。一个愿望是,什么时候高压变频器能做到1瓦1元以下(合1000KW100万元,当时国外产品1000Kw200万元以上)?让每一个用户不再因为买不起而放弃使用。我认为这也是影响高压变频器推广和普及的重要因素。这个愿望在2005年上半年我离开利德华福时已经做到了。此后不久这样的高技术产品竟卖成了萝卜白菜的价钱,这是没有想到的;
另一个愿望是,什么时候一年卖到1000台?六年过去了,已经有不止一个企业年销售接近2000台,收入10亿左右,这也是没想到的。第三、中国的高压变频器何时能够打开国外市场?利德华福为此在2004年就成立了国际市场营销部,努力开辟国外市场。听说中国很多企业的变频器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初露锋芒;四、争取中国人自己制作的变频器能够进入轻轨、地铁和舰船领域,为此我们当年曾准备购买鹏发的样机和技术,开始地铁与轻轨的市场攻坚;第五、开发覆盖所有功率等级的高压变频器。当年只做到3250KW,连5000Kw都没做到。记得东北一个研究所做风洞试验要9200KW的变频器,控制精度也要求很高,但我们做不到。为此我懊悔不已。六、开发四象限的能量回馈和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产品,让高压变频器性能更高,功能更强,进入更多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七、积极推动变频器行业形成自己的产品标准,以此规范和确保产品应用安全;
在接手利德华福之初,我还设计了一个三阶段的六年规划,用两年的时间进入国内一流企业的行列,再用两年的时间在创业板上市,第三个阶段的目标是:用五到六年的时间,成为国内高压变频器领域的第一品牌。当2005年5月我离开利德华福时,品牌地位基本确立。
当初预言节能减排将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这一预言基本成真。
自100多年前传统的电机问世,在我们手里实现变频器与电机的紧密组合成为智能电机系统的理想,估计也为期不远了。
令人意外又忧虑的是,利德华福经过两次转手卖价竟达到6.5亿美元(合40亿人民币),中国有可能因此失去一个奋斗十三年树立的响当当的民族品牌。
大有可为的领域
离开利德华福一年后,我曾在合康亿盛做过四个月的总经理。在合康亿盛那四个月,我做过的几件事也许至今仍有意义:一是把温州的合作者拉进合康亿盛,解决当时的资金紧张。而我本人的加入则解决投资者对前途的迷茫;二是把当时只有一台样机的矿井提升机变频器作为今后的市场重点,大力发展;三是开发同步机变频器,并坚定地进入俄罗斯市场。今天合康亿盛已经紧逼利德华福,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企业。至少说明一个道理,不断挖掘和延伸变频器的应用领域企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2006年8月,为了摆脱浪费生命的官司的纠缠,我放弃了心爱的高压变频器事业,投身到风力发电的新能源领域。2008年我被安排主持金风科技的电控事业部,其中一项需要研究、解决和开发的重要产品叫风电变流器,我发现这个东西正是我做了五年多的高压变频器的反向应用。而变桨控制器里也有变频器组成的伺服系统。
在电控事业部工作的一年里,不仅帮助国外供货的变流器以及变桨控制器不断改进逐渐稳定可靠,还开发出自己的变流器和变桨控制器,成立了自主配套的企业——天诚同创,2009年之后,国内整机厂家能够解决主要电控设备自主配套的只有金风科技。在我离开时安装在中国各地几十个风电场、几千台金风的风力发电机可利用率达到98%左右,电控系统的水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几年之后,在另一个领域把老本领花样翻新发挥了一把,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2011年11月,由于脑部供血的原因从金风退休,看过一些企业,也给个别企业当当顾问,这些企业也大多与电源和变频器有关。有一个企业除了开发制作改善电网质量的设备,也开发种类繁多的各种高压变频器,他们的产品线更加丰富,应用的领域也更加广泛,采用的器件也已经进步到IEGT。变频器的容量达到2万千瓦。在轻型直流输电方面也发挥作用。这些企业的工作,让我看到高压变频器发展与应用的还有更多可能,前途真的无可限量。
管理也是生产力
变频器作为一种智能电源,已经被中国人打开魔瓶,技术水平、产品水平、应用水平,会越来越难以想象。他不仅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还展现更多的机会。对于一个有准备的企业家挑战也是机会。13年前,我们面临的挑战并不比今天小。我是学计算机的,当年计算机叫高科技,现在已经非常普通了,但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组合的不同产品,应用在不同的领域,却在继续创造奇迹。我想高压变频器也会逐渐沦落为普通的技术产品,但以这个技术为核心的不同组合和应用,定会大放异彩。
我的主业是企业管理,作为管理者,或者作为一个技术的外行,多年来居然能够领导技术含量颇高的企业,靠什么?一、靠对技术和市场前景的正确预判,做出基本正确的决定,让企业不走或少走弯路;二、靠基础管理的扎实,不急功近利,不搞任何虚的、假的,企业的强与大是水到渠成的事,不可拔苗助长。我们提出的最响亮的口号也不过是“半步领先”;三、注重培养干部,没有一批得力的干部,纵使你有三头六臂也成就不了大事业。我至今不明白一些企业的一把手,每天处于晕头转向的忙碌状态,是就他有本事还是别人都没有本事?他是否明白管理之道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良将无功,即自己多放手,让别人多立功。四、真心实意为用户、为市场提供货真价实的、优于他人的产品、服务,而不是仅仅买卖一桩,拿钱走人,更不是把企业上市当作企业的终极目标。依我的愚见,凡是以这样的理念和动机办企业的,都走不太远。如何办一个好企业,在这个方面《变频器世界》是我们的榜样。
在我看来变频器未来的发展,不只是取决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更为重要的是观念的领先,机会的把握,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自1995年起在华为进入通讯电源领域,1999年末进入高压变频器领域,17年来始终与电源和变频器打交道。2001年由我奠定企业基础的安圣电气以7.5亿美元卖给爱默生,帮助华为度过了“华为的冬天”。十年后,利德华福又以6.5亿美元转卖给施奈德,两个企业合计卖了100亿人民币。作为创业者我不知该高兴不该高兴?一个问题是,中国人自己做好的企业其最后归宿真的只能卖给外国人吗?
我已退出江湖,我希望看到我做过的领域有更多让人兴奋的发展。
祝《变频器世界》越办越好!
祝企业家论坛上出现更多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