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科技部发布《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下称《光电规划》)和《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下称《风电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领域产业技术发展的路径。有业内人士称,这两项规划为我国光电和风电科技发展与产业化路线指明了方向,有望给相关行业发展带来利好。
光热发电成“热门”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太阳能发电规划中,光热发电成为重点规划内容之一。科技部指出,目前全球太阳能热发电成本价格在0.2欧元/千瓦时,到2020年有望降低到0.05欧元/千瓦时。
据悉,我国目前还没有商业化运营的太阳能热发电站,缺乏系统设计能力和集成技术,高温聚光、吸热和储热技术不成熟。《光电规划》据此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加大10兆瓦级太阳能塔式热发电技术、分布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太阳能储热技术等相关技术的研发和规模化利用,届时我国太阳能热发电将具备建立100兆瓦级太阳能热发电站的设计能力和成套装备供应能力,无储热电站装机成本1.6万元/千瓦;带8小时储热电站装机成本2.2万元/千瓦,上网电价低于0.9元/千瓦时。
山东奇威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对本报记者指出,较之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具有发电稳定、规模效益明显、便于储能等优点,更适合在西部荒漠地区大规模发展,应在“十二五”期间给予其更大的支持力度。
在光伏发电方面,《光电规划》提出将重点布局晶体硅电池、薄膜电池及新型电池三大技术研发。到2015年,力争晶硅电池效率20%以上,硅基薄膜电池效率10%以上,碲化镉、铜铟镓硒薄膜电池实现商业化应用,装机成本1.2万—1.3万元/千瓦,初步实现用户侧并网光伏系统平价上网,公用电网侧并网光伏系统上网电价低于0.8元/千瓦时。
在关键指标设计上,《光电规划》明确到2015年,将实现多晶硅材料生产成本降低30%,配套材料国产化率达到50%;晶体硅太阳电池整线成套装备国产化,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晶硅整线集成“交钥匙”工程能力;单晶硅电池产业化平均效率突破2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晶硅薄膜电池产业化平均效率突破10%。
海上风电将进入规模化开发阶段
《风电规划》强调,“十二五”期间我国潮间带和近海风电将进入快速发展、规模化开发阶段,因此,需要开展海上风电机组研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工程施工与并网接入等海上(潮间带)风电场开发系列关键技术研究,为大规模海上风电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据了解,我国海上风电已经起步,“十一五”期间,我国建成了首个海上风电项目——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并于2010年6月全部实现并网发电;2010年9月,国家能源局组织完成了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项目总容量100万千瓦。
根据此前发布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目标为500万千瓦,2015年形成完整海上风电产业链和服务体系;2020年的目标则是达到30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在未来十年的爆发增长。
《风电规划》同时指出,特大型风电场建设将成为我国风电开发的需求重点,“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规划建设6个陆上和2个海上及沿海风电基地。
《风电规划》明确,我国可利用的风能资源评价尚不精细,风电场设计需要的长期风资源数据不完善;风电场设计工具依赖国外软件产品,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我国环境和地形条件的风资源评估及风电场设计及优化软件系统。
在风电设备设计制造方面,《规划》则提出,“十二五”时期将掌握3-5兆瓦直驱风电机组及部件设计与制造,并实现产业化;掌握7兆瓦级风电机组及零部件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营等成套产业化技术,推动我国大容量风电机组的产业化;突破10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整机和零部件设计关键技术,实现海上超大型风电机组的样机运行。
对于当前风电发展中面临的并网难题,《风电规划》提出,将加强风电并网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研究大型风电场出力及运行特性、电压分层分区控制策略和综合控制技术、风电场支持电网调频的有功控制技术、新能源发电与系统稳定控制技术、风电场并网系统备用容量优化配置和辅助决策技术;研究风电分布式接入电网的控制技术。